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349

這一戰徹底讓那些還想要當牆頭草或者是觀望的人明白了張若明的強大,一個個紛紛納頭便拜,投降的速度簡直超過張若明的想象,這其實倒也不難理解,這些城邦彼此相互居住在一起已經有幾百年的時間了,彼此之間合縱連橫可謂是非常的常見。

且這些城邦,多則十幾萬人口,少則不過七八萬人口,在這種地方,只要出一個強大的天行者,便可以瞬間改變一個城邦的戰鬥力,從而讓其崛起,這與生存同盟和神聖同盟不同,這兩者人口都超過七百萬,帳下的天行者數量更是數百人,在這種情況下,除非是特別逆天的天行者,不然是根本無法改變戰局的,而在這一片土地上卻全然不同,只需要一點點實力的增長,都會給該地區的政治形勢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正是因為如此,這裡的人早已經習慣了投降,今天這一家實力強大,他們便投靠過去,霸主的地位便就此改變,而等到明天另外一家強的時候,他們也會毫不猶豫的背叛,這在他們的眼中是稀鬆平常的事情。

張若明雖然是外來客,但對於他們來說,心理上的負擔並沒有太大,畢竟張若明也是人,且來到這一片土地之後,並沒有大肆屠戮,砸擊敗瞬水,樂水以及另外兩個城邦並且佔據當地之後,非但沒有大開殺戒,還安民撫士,促進當地的民生髮展,可以說做的是很不錯的,在這種狀態之下,投降就更加沒有什麼心理負擔了,所以張若明的軍隊開始急速擴大,原本因為與樂水的戰爭損失的幾千人,如今在這些勢力的加入之下,不僅僅得到了補足,同時還招募了超過兩萬人的軍隊跟隨,使得張若明的軍隊擴張到了五萬。

對於這些新招募的軍隊,張若明也給予了他們不錯的待遇,將從華金城帶來的武器給予他們,讓他們瞬間進入到火器時代,當然這些火器都是普通的火槍,並不是步槍,但對於本地人來說,已然是難得一見的武器了,同時還給他們換了制式裝備,每一個人裝備三枚手雷,可以說雖然人還是原來的人,但戰鬥力已然是突飛猛進了。

至於剩下那些原本想要反抗的城邦,此時也終於改變了態度,畢竟張若明的戰鬥力已經擺在了面前,這顯然已經超越了他們的層次,但就這麼投降,作為該地區的霸主,顯然也拉不下臉,不過也派出了使者,希望跟張若明談一談,看看情況怎麼樣,對於這些人,張若明的態度很簡單,那就是無條件投降,接受生存同盟的統治,所有的天行者遷移到華金城中來,然後將當地的行政權力交出來,而生存同盟將保證他們的財富和生命權。

這樣苛刻的條件顯然不會被這些人答應,對此張若明也不在意,此時他的手中已然掌握有該地區最強大的戰鬥力,又何必跟這些人談判,如果他們願意談,那事情也好辦,但如果不願意談,那張若明有百分之百的信心,打的這些人願意跟自己談,甚至連他們的財富也全部剝奪。

張若明的計劃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在攻佔樂水城之後,張若明率軍在當地休息了三天的時間,也是讓後方的後勤部隊可以為自己的軍隊補充物資,同時也是給這些當地城邦一些時間反應。

另外也是等待那些已經投降的城邦的軍隊,張若明可不希望自己的軍隊死傷太過於巨大,在這種戰爭中,還是讓當地人去送死比較好,而這也是當地人求之不得的事情,畢竟就這樣加入進生存同盟之中,他們的心中其實也是沒有底的,此刻若是能夠為生存同盟建功立業,開拓一份疆土,那在生存同盟中起碼有一份功勞,也更加能夠跟張若明站在一艘船上,因此他們對於自己當開路先鋒,並不反對,頗有點像是帶路黨的感覺。

三天之後,張若明率軍繼續前進,一個禮拜的時間裡,連續攻克五座城市,奪得上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及超過一百萬左右的人口,此時整個水地平原已經有超過一半左右的土地和人口,戰爭的局勢已然明晰,到這個時候,剩下的人也知道,反抗已經沒有任何的意義。

如今投降,雖然會失去統治的權利,還會被送到華金城,遠離故土,但起碼可以保證自己的生命和財富,如果繼續抵抗下去,那麼一切都會無法剩下,兩者之間進行選擇,只要是聰明人都知道該怎麼做,因此,立時一個月的時間,整個水地平原都臣服在張若明的手中,訊息傳到黑鐵城,舒翰十分高興,根據當地的戶籍統計,整個水地平原連帶周圍的山川河流總計超過五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兩百萬以上的人口,這對於黑鐵城來說,無疑是巨大的補助。

舒翰立刻命令張若明,對整個水地平原進行整合,將其資源和人力以更加充分的使用,同時修建一條鐵路將華金城與水地平原的諸城邦連在一起,以方便未來的溝通和交流,同時任命張若明為水地平原的總督,管理水地平原的一切。

此時的生存同盟管理制度與現代並不相同,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道路的不平再加上溝通系統的落後,使得生存同盟無法直接指揮整個生存同盟,在最開始的時候,尚且沒有什麼問題,可隨著生存同盟的擴張,整個生存同盟的離心力便也越來越大,居住在黑鐵城,想要管理整個生存同盟,也越來越力不從心。

當然,這並不是關鍵,喬玄手下的神聖同盟離心力更重,但喬玄照樣將整個神聖同盟捏在手裡,更何況交通系統和溝通系統在這幾年的時間裡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已然具備了集權中央的條件,即便如今下轄加上水地平原快要超過一千萬人口,但以如今的條件,其實是支撐的起的。

但無奈,舒翰本人是一個普通人,並不是天行者,同時也不具備喬玄那樣說一不二的能力,因此在他的執掌之下,天行者們自然有許多的不滿,他們希望獲得更多的地方權力,同時在自己的家鄉可以擁有更多的特權,對此,舒翰是沒有辦法的,畢竟他只是一個普通人,如果失去天行者的支援,那麼他與任何一個市民都沒有區別。

這是他先天上的劣勢,即便舒翰再怎麼不滿,都無法改變的事實,因此,他必須要更加考慮到這些天行者以及食肉者們的想法,所以如今的生存同盟除了黑鐵城和華金城以及淺草城等附屬中央城市為黑鐵城直轄之外,其餘的城市一共設立了兩位總督,一位是張若明,管理水地平原,超過兩百萬的人口,另外一位便是林必達,管理廣元地區,人口超過四百萬以上,這兩位總督都擁有自行招募軍隊的權利和管理地方的權利,除了在中央需要他們的時候必須義務援助以及稅收交付之外,其餘時候都可以各行其是,可以說是擁有極大的權利。

這也是雙方談判之後妥協的結果,兩位總督必須是舒翰信得過的人,但底下的參謀和將軍們則大量充斥著黑鐵城的人,以及廣元國和水地平原等舊部,而中央在法律和經濟以及外交上擁有極大的比重,至於當地的行政,內政以及軍隊管理則都在地方的手上。

雙方之間可以說保持著一個微妙的平衡,就如張若明,他手中的三萬軍隊是由中央撥付的,他們的款項也是由中央來承擔,而剩下的張若明在當地招募的四萬軍隊則需要張若明自己來養,無論是依靠張家的家族企業,還是依靠他在水地平原上的剩餘稅收,都與生存同盟沒有關係,這便是張若明的權利,可以說是相當於一個獨立小王國了。

舒翰對此自然明白其中的利害,但沒有辦法,他的權威不如喬玄,自然只能夠透過這種方法來獲取天行者們的支援,同時這樣雖然損害了中央的利益,但卻給生存同盟帶來了極大的穩定,且不會像廣元國一樣,失去對外擴張的動力,可以說是一種不算壞的情況了。

而張若明在當地確定統治之後,立刻開始執行舒翰的計劃,首先便是將大量的城市進行裁撤,如今水地平原的城市超過三十座,這數量實在是太多了,張若明將其中的一些城市降級為鎮,然後將一些人口不到四千人的小鎮乾脆直接合併成為一個小城市,然後將幾座大城市進行遷移,同時還要像黑鐵城和華金城轉移部分的人口,這也是作為總督的義務,他和他手下的天行者們在當地獲得一部分的特權,而舒翰將從當地獲得一半的城市人口,以保證科技和文化的發展始終在中央的手中。

這也是為什麼舒翰必須要用自己信得過的人,如果是信不過的人,那等拿到權利之後,恐怕就是天高皇帝遠了,到時候就不是看似獨立王國,而是真正的獨立王國了,張若明和林必達都是與舒翰想出七八年的同事,自然彼此之間都知道對方的想法,也不會變卦。

這些轉移的人大約有十萬人口左右,減掉這十萬人之後,就需要對一些城市進行合併,之後剩下的城市數量大約在八座左右,同事附帶十五座小鎮,外帶上千的農村,這便是水地平原的大體情況。

在處理完人口問題之後,下一個問題自然便是論功行賞,將那些抵抗者的財富充公之後,如今的張若明手中有著一大筆的錢,這些錢一部分用來武裝新的部隊,另外一方面則是嘉獎那些曾經跟隨他的天行者們,這些天行者將被留在當地,加入進張若明的軍隊中去,至於那些反抗的人,自然是前往華金城,加入到中央軍隊中去,至於他們的家人,則被充作奴隸,加入到鐵路大軍中去,以為水地平原修建溝通華金城的鐵路。

整個水地平原的治所總督府設立在樂水城,這座城市位於水地平原的中心偏東部地區,之所以設立在這裡,一方面是考慮到對於整個水地平原的統治,另外一方面該地區也是交通樞紐,總計有超過四條河流經過這裡,從這裡出發,可以覆蓋水地平原差不多七成左右的城市,以及百分之百的八座大城市,另外便是此地靠近黑鐵城的方向,這無疑表明了張若明的態度,因此這座城市便成為了水地平原的治所。

為了讓這座治所不輸於人下,張若明在當地大肆興辦工廠,同時將周圍的農民拉入其中,讓這座城市的人口很快突破到了二十萬人,是當之無愧的水地平原第一大城,而在這一過程中,生存同盟的強大生產力也讓水地平原的人民心服口服,一座城市,只不過短短一年的時間,便獲得了新生,且變得比水地平原以往任何一座城市都要來的誇張,這種肉眼可見的變化,無疑震撼了每一位水地平原的居民,這讓他們的內心中,對於生存同盟有了更加強烈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另外一方面化肥的普及讓當地人的生產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雖然水地的富饒,讓這裡幾乎很少會出現飢餓,但如此大的豐收對於當地的影響還是很大的,首先便是城市人口的瘋狂增長,原本兩百多萬人的水地平原,城市人口不過三十萬人左右,如今在張若明的治理之下,人口已然突破到五十萬人,這還是被黑鐵城奪走十萬人口的前提之下,另外一方面便是大學生數量以及質量有了飛快的提升。

原本水地平原的學院有十幾所,但這十幾所的質量殘次不齊,可以說都非常的低,即便有一些還不錯的,也都是單科的而已,教育資源的分散,讓每一個學院都發展的不算太好,而張若明來到這裡之後,將這十幾所學院全部整合在一起放在樂水,成立水地學院,將所有的老師和專家都集中在這裡,並且給予大量的資金以進行支援,短短一年的時間,這所樂水學院便招收了超過五千人的學生,這在一起是不可想象的,之前雖然十幾所學院,但以他們的生產力,每一所招募一年五十人這便是極限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