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此次犒賞三軍,馬仲英暫時籠絡住了剛剛歸附的綠營,但由於瓊州軍人員的極劇增加,軍中糧草不足的問題也是益加顯現,再加上自桑格敗走彌勒後,已經差不多有十日了,說不定清軍援軍已經在前往瀘西的路上,所以馬仲英決定立即起行,轉入廣西,前往瓊州。
從瀘西前往瓊州的主要道路有兩條,一是走廣西府入安隆司,然後進入鎮安府,田州、思恩,經梧州南下入高雷二州,另一條路是走廣南府,經歸順州、思明州,進入廉州、雷州。
相比而言,走梧州入高雷這條路雖然路途較遠,但官道好走,走廣南去廉州,路途雖近,但山路比較多。
經過反覆思量,馬仲英還是決定走廣南前往廉州,這條路雖然難走,但清軍的追兵同樣不好走,瀘西的百姓大多都是山民,卻不懼走山路,即使遇上清軍的圍追堵截也可以轉逆勢為優勢。
再者廣南地區還有相當數量的原吳周軍殘部,這些周軍殘部都是打了八年仗的老兵,若是能吸收幾支軍馬,對瓊州軍的壯大,有百利而無一害。
永曆三十四年六月一日,馬仲英命張紹遷再一次前往圭羅哨一帶宣示明軍主力尚在瀘西后,隨即率軍南下,直撲廣南治所富寧。
至於在圭羅哨戰死的王承柱,由於官道被炸,根本不知道到底犧牲在哪裡,所以馬仲英只是命人在圭羅哨修了一座簡陋的石碑,青山處處埋忠骨,這一路,不知道要死多少人,他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廣南的治所本在廣南縣,吳三桂反覆後,廣南土知府儂鵬拒不接受吳三桂的招撫,將治所遷到了群山環繞的富寧。
瓊州軍攻取瀘西,曾傳檄廣西個廣南二府,其目的並不是指望他們而降,而是為了震懾地方,防止他們趁清軍南下時偷襲瀘西。
事實也是如此,廣南的清軍根本沒有北上,相反,為了抵禦明軍可能的進攻,廣南土知府儂鵬親自統領本部兩千土司兵進駐了富寧門戶寶月關。
儂鵬本是明朝廣南土同知,偽清順治十六年,清軍大舉入滇,廣西淪陷,儂鵬見清軍勢大,到七省經略洪承疇處投順,將印信、號紙呈繳,被洪承疇委任為廣南代理土知府。
此前彰泰大軍入境,儂鵬曾統領本部軍馬配合過彰泰作戰,在原本的歷史上,夏國相因為救援昆明戰事不順,曾南下滇南,被清軍擊潰,便是儂鵬率軍在西松橋生俘夏國相。
儂氏能在廣南縱橫數百年,其原因並不是儂氏有多少兵馬,而是有寶月關天險。
寶月關距離富寧縣不過三十餘里,周圍群山林立,止寶月關可通行軍馬,且關高路險,最狹窄處只有八丈左右,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儂鵬相信只要有此關在,即便明軍有萬人,也不能促入,是以對明軍入境的訊息絲毫不懼,反而有些期待。
為了儘快搶佔富寧,打通入桂門戶,馬仲英親率鎮虜營和滅胡營為前鋒,於六月十五日渡過阿舍河後抵達富寧門戶寶月關。
瓊州軍大舉入境的訊息很快在廣南府傳揚開來,去年被清軍打散的偽周軍殘部聞得這次入境的明軍主將乃是寶國公馬寶第五子馬仲英後,紛紛響應。
僅僅十餘日,就有躲藏在板郎山的高起隆、木王山的廖進忠等吳周殘部下山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