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山白骨滿目殤,
萬死孤城未肯降。
路人過處休掩鼻,
活人不及死人香。
胡騎南渡以來,大江南北有數百座城池慘遭清軍屠殺,距離南都較近的揚州、嘉定、南昌等城幾近變成人間地獄,但馬仲英唯獨選了江陰作為興建忠烈祠的所在,其原因就是江陰這座小城,代表了華夏文明不屈的靈魂,代表了華夏民族的嵴梁。
“頭可斷,發決不可剃,我中國男兒豈可失身於奴!”
江陰文廟內書生許用那一聲中華男兒決不剃髮的宣言,引得全城十七萬人群起響應。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裡下載 huanyuanapp. 換源app, 同時檢視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六朝人物;十萬人同心赴義,存大明一百里江山。
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以及江陰城內十數萬百姓,用他們的血肉鑄就了一道長城,在江陰被圍困的八十一天當中。十七萬江陰百姓面對二十四萬清軍鐵騎,兩百多門紅夷大炮,血戰孤城,斃傷清軍七萬五千餘人,將軍十八名。最後城破,清軍依例屠城,江陰百姓九萬七千餘人無一投降,男女老少紛紛與滿人血戰到底,力不能戰者盡皆投井自盡,婦女多貞烈,紛紛投河而死。七歲孩童,毅然就義,無一人順從,全城僅老幼五十三人藏於古塔中倖存。
古來闔城力戰殉節者,唯有江陰一城,倘使我大明城池都如江陰一般,華夏又豈能陸沉,中原又豈會遍地羶腥,因此在楚軍克復南都後,馬仲英第一件事,就是籌建江陰忠烈祠,以祭奠江陰殉國之軍民百姓。
按馬仲英的意思,江陰忠烈祠建在江陰最高峰秦望山,整個忠烈祠坐北朝南,以示莊嚴肅穆之意。
新建的忠烈祠建築群,包括牌坊、山門、前殿、正殿、江陰抗清英列史蹟資料展示殿和江陰保衛戰時期的文物陳列室等主體建築,另外還有涼亭、花園等造景。
不過由於工期緊,時間短,至今只不過建成了忠烈祠的主體,祠內的佈景還沒有完成,但這並不影響馬仲英祭拜江陰英烈事。
崇武元年八月十八日,馬仲英親領楚軍第二旅一個營、騎兵旅一個營和三千內衛,全軍縞素乘舟師直抵江陰秦望山忠烈祠前。
甲申胡亂,江陰雖闔城被清軍屠戮,然經過三十餘年的發展,這座江南小城又重新興旺起來,時下已有六萬餘百姓,這些百姓都是從左近的武進、常熟、無錫等地遷移過來的,但這批新的江陰人並沒有忘記老一輩江陰人在歷史上譜寫的壯麗詩篇。
自楚軍開始興建忠烈祠時,江陰計程車紳百姓,就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這也是江陰忠烈祠能在短短十個月的時間大體落成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