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您就是姜武王,李長春在此叩謝姜武王救命之恩。”聽著任天化臨死前的放聲大吼,李長春和一眾弟子恍然大悟,原來眼前這英俊青年,竟是這兩年聲名鵲起的武王姜黎。
李長春毫不猶豫,對著姜黎叩頭便拜,在他身後,一眾弟子也齊齊拜下。
“諸位義士請起,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本就是我江湖人之本分,更何況大刀王五爺的情義,我姜某人也十分佩服,今日遇上,又怎能見死不救?”姜黎上前,把李長春扶起來說道。
“武王,俺李長春大字不識一個,但一口唾沫一個釘,今日武王大恩,俺記在心裡,等俺把弘義送到李書文前輩那裡,終此一生,便為前輩銜草結環,執鞭墜鐙,永不後悔。”李長春神色堅毅的看著姜黎,堅定的說道。
“不說這個了,既然咱們都是去找李前輩,不如就結伴同行吧。”姜黎看著他,終究沒有去勸說,他知道,即便自己真的勸了,估計也沒有多大作用,這個時代的人,重情重義的多的是。
就像李長春說的那樣,他一口唾沫一個釘,話既然說出去了,那就要去做,不然,就是不守信用,如果姜黎硬要去勸,只會讓他難堪。
還不若以後悄悄走了,餘生再不相見,也省的耽誤人家的生活。
“原來主人您也是去找李前輩,那真是太好了。”李長春說道。
姜黎將自己隨身攜帶的化屍水交給李長春的弟子,讓他們把屍體處理掉,至於地上的火槍都一股腦兒的找個地方埋了,那些馬匹則一起帶走。
至此,姜黎便和他們同行。
一路上兩人也不時的說著話,從李長春的口中,姜黎大致瞭解到這件事情的經過。
三年前,大刀王五聚集一眾義士,想要給自己的好友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報仇,可惜並洋槍隊並排掃殺,堂堂丹勁大宗師,就此死於非命。
後來,王五的頭被長朝廷割下來,懸掛於京城之上,幸得津門大俠霍元甲連夜趕到京城,將王五爺的頭顱取走安葬。
但是,王五雖然死了,朝廷對他的親眷卻是不打算放過,幾年來,清廷血滴子不停地搜尋王五爺的親人,大肆殺戮。
王五爺在京津等地威望頗高,又重情重義,廣施恩惠,這一片混江湖的,幾乎個個都佩服他,眼見那些朝廷鷹犬殺了王五爺還不夠,還要把他的親眷趕盡殺絕,很多人都忍不住出手了。
如此一來,竟然在京津冀等地掀起了一場朝廷和江湖勢力的搏殺,如今已經持續了近一年的時間了。
只是,那些江湖高手如何抵得上成群結隊的洋槍隊,一年到頭,終歸是勝少敗多,各路英雄好漢死傷不少。
而李長春便是京城裡一個小門小派天溪派的當代掌門人,他年輕時闖蕩江湖,曾受王五爺救命大恩,這一次為了保護王五爺這唯一的子嗣王弘義,便連祖傳的門派都不顧了。
若非是恰巧碰上姜黎,恐怕他們這些人都要死在這裡不說,便是王五爺的子嗣也留不住。
相對於姜黎,李長春和一眾弟子則從一開始的拘謹慢慢的放鬆下來,他們發現,原來江湖上盛傳的殺伐果斷的姜武王也是一個性格豪爽的人,說起話來沒有架子,和當年的王五爺一樣平易近人。
慢慢的,李長春的一眾弟子也開始和姜黎搭話,有的向他請教武學,有的則和他聊天,詢問江湖上的事情,氣氛倒是頗為和諧。
不久,一行人從官路穿過密林,來到了鹽山縣的王南良村。
這裡,就是神槍李書文的故鄉。
王南良村是一片連綿不絕的土胚房,村口立著一塊兩人高的巨石,上書王南良村,村碑旁邊是一顆三人堪堪懷抱的粗壯柳樹,柳樹下方,太師椅上躺著一個鬚髮盡白的耄耋老人。
在村碑不遠處,是一片連綿不絕的穀場,水泥鋪就的穀場上沒有糧食,倒是有二十多個精裝漢子,在那裡呼呼喝喝的練武,觀其動作,一個個還都是入了門的。
“王南良村,習武之風倒是頗為濃郁啊。”姜黎看著這一幕,微微感嘆,王南良村出了一個李書文,回來後,靠著自己的影響力,硬生生的把一個貧苦家鄉改造成了一個習武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