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面對困難,我相信大家都是團結的,我今天繼續開會,剛才說道了基礎設施,下面說一說產業情況,我們村產業的現狀,大家認為什麼產業可以發展一下。”李華切換了話題,再這麼糾纏在複雜的關係上,今天的會怕是就到此為止了。
“我說幾句吧。”
李華的話音剛落,譚得勇便開口了,“我們村的產業可以說是坎坎坷坷,一路走來,就從來沒有發展好過一個產業,前幾年搞過的產業有桑葚、佛手、搞過獼猴桃,還搞過馬鈴薯,面積從五百畝到兩三千畝不等,結果統統都失敗了,現在都還可以看到有些地裡面有桑葚和佛手樹,佔了大量的精力,卻沒有一點效果。我分析過這個問題,第一,產業發展的帶動企業敷衍了事,比如桑葚產業,中藥公司來種植下去之後,就沒有了後續,剛開始還來檢查一下,後來直接沒人理會,估計是套了補助款跑了。”
“第二,群眾管護效果不力,比如佛手產業,當時發展了兩千畝,佛手市場還不錯,一直不愁賣,佛手是鎮政府發展的產業,免費送的苗子,種出來自己賣,但是多數農戶基本上就沒有怎麼管理,佛手越長越差,長出來的果子也是歪瓜裂棗,賣相不好,根本賣不出去;第三,缺乏技術,農民在發展產業上,技術不過關,比如獼猴桃,完全長不出來什麼東西,人家種出來一棵樹摘幾百斤,我們這裡就東一個西一個的掛果,即便是專家現場指導了,群眾接受能力又不足,或者一些參加了一些沒參加,不能成片的搞出好,沒有什麼規模效應,雖然有一些種得很好,但也只能單家獨戶的去集市上賣,太影響價格。”
“總的說來,濱南村現在就只有辣椒還稍微有點,幾百畝不到一千畝,如果不是李書記及時賣了出去,這些辣椒也可能會爛在地裡,明年我們村將徹底告別產業,成為什麼都沒有的地步,除了一年種的小麥、玉米和稻穀,根本不可能有什麼收成。”
“在未來產業的佈局上,我覺得,可以鞏固現有的辣椒產業,因為蔬菜這些也都完全不愁賣,所以,可以擴大蔬菜和辣椒種植的規模。”
李華不斷在筆記本上記錄著譚得勇的話,不得不說,譚得勇對濱南村的情況還是十分了解的,對於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也分析得十分到位。
對未來的發展,譚得勇也算是有見地,看準了李華的這一機會,將全村的辣椒和蔬菜擴大面積,完全能夠增加村民收入。
李華覺得,撇開譚得勇的其他事不談,工作上還是很有譜的,難怪可以在支書的位置上坐得那麼穩。
李華看向譚得勇,“譚支書還有什麼補充沒?”
譚得勇想了想,然後道:“當然,如果能夠有一些穩定一些的產業,就比如獼猴桃、佛手什麼的,能夠穩定產出,穩定收入,比種菜要妥當一些。”
李華點了點頭。
“大家有什麼要說的?”李華看向各位代表。
“李書記,產業方面,還有一個嚴峻的問題,勞動力不足,如果是年輕人全部在村,發展一些產業還是比較可以,但年輕人外出的太多,導致了村裡面的勞動力不足,就像剛才譚支書提到的,專家現場教學指導,來的都是六七十歲的老同志,這些同志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弱,即便是認真聽課了,也起不到什麼作用,所以,我認為這是一個大短板,村裡的產業,不適合單家獨戶的發展,最好是集中土地做事,這樣子就能夠避免勞動力欠缺帶來產業發展後勁不足。”吳大龍發表了自己的意見。
李華記下了吳大龍的意見。
這的確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而且吳大龍提出的這個方向,和李華想的方向不謀而合。李華沒有打算在單家獨戶的發展產業,而是想要統一規劃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