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南村可以說是最差的村,整存脫貧之所以要落在他們頭上,主要就是因為他們太窮,這是一個先決條件,俗話說飯要一口一口吃,不能一口吃一個金胖子,所以,我認為在濱南村的發展商,只適合把整存脫貧做紮實就好,下一步,我鎮的工業全部起來了,濱南村的發展自然也就跟上了,需要什麼投資,蓋什麼房子都不需要我們去擔心,群眾會自發的進行。”
李華皺起眉頭,工業園區建設,的確是一個地方騰飛的基礎,一個企業的入駐,不僅能夠帶動當地的固定投資、社會消費、稅收,最重要的是,能夠解決大量就業,增加群眾收入。
但是李華明白,工業園區建設,說白了就是深圳模式,在全國掀起深圳模式發展的高潮之下,幾乎是家家戶戶都在搞工業園區建設。
零八年全球經濟危機之後,我國沿海的企業也受到了工價上漲的刺激,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大規模的用工荒,逼迫一些產業向內地轉移。
如果工業園區發展得當,承接住了這一波企業的遷徙,那必然是一飛沖天。
客觀上講,領導們說的都是對的,因為他們想的是優先發展的問題,如果不能全面兼顧,自然是要有取捨的。
但是,他們的觀點同樣存在兩個誤區,第一,全國那麼多地方在搞招商引資,濱江鎮憑什麼能夠吸引企業大規模入駐,第二,工業重鎮的建設難道就是完全拋棄農村?這不合邏輯,更不和科學發展的要求。第三,是誰把他們的腦子洗得這麼徹底?這是除了工業就不搞其他的發展?
想是這麼想,但李華只能靜靜的聽著,現在還不到他發言的時候。
第三人就是向勇,李華稍微鬆了一口氣,如果繼續這樣反對下去,這會也就是白來了。
如果向勇能夠發出一個不同的聲音,那對後面發言的人,也是有了一個提醒和選擇。
“各位領導,這個問題啊,我看得比老鄧和老林簡單,沒有發展就落後,落後就要向前跑,工業建設是我們的重中之重,但是濱南村的整村脫貧和現代農業園建設也衝突,這和煮飯一樣,一鍋費材兩鍋費米,既然整村脫貧都上了,再上一個專案也無所謂,雖然也會給各位領導增加一些麻煩,但主要工作有李華承擔。工業和農業本就是相輔相成的,並不能單獨割裂,如果我們不統籌兼顧的發展,如果工業建設出現了瓶頸,那會造成的後果要嚴重得多,所以,我的意見是可以搞,而且,初期投入有問題的時候,尤其是規劃和找上引資的關鍵時刻,鎮黨委應該在政策和資金方面予以支援。”
向勇的話,簡單直白。
李華心中稍微穩定了一下,向向勇的背影投去了一絲感激,昨天向勇回答這個為的時候,並不那麼幹脆,但今天的表現,出乎了李華的意料。
接下來的三個領導,都表現出對工業的傾向,對濱南村的興趣不大。
接下來,就輪到了顏飛語發言。
顏飛語放下了手中的筆,抬起頭來:“整村脫貧工作是一項任務很艱鉅的工作,驗收透過率不足八成,按照這種機率,如果不專心致志的做好整村脫貧,很有可能就會顧此失彼,到時候驗收不過關,怎麼和老百姓交代,怎麼和上級交代。”
許多人都在點頭,尤其是不支援現代農業園專案的領導,點頭的幅度要大很多,顏飛語說得對如果檢查都過不了關,還談什麼改變面貌?
李華看著顏飛語的背影,總覺得這表述應該有轉折,不然也太坑了,昨天剛說好的意見,今天就變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