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惡明新筆趣閣> 第四百九十二章 利前無義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百九十二章 利前無義 (1 / 2)

第四百九十二章 利前無義

李謹是一個例子,華州這幾年的興旺已經是讓許多人,特別是那些讀書人們不再巴望著回到大明。

大明的讀書人總是有這樣的習慣,只要是唸了四書五經,就要考個功名出來,成了秀才之後,就是舉人,舉人之後進士什麼的,到時候搞個官做,自然是財源滾滾嬌妻美妾,所謂的萬般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概念就是這麼來的。

華州的武人主政,給不了這些人希望,儘管識字懂得文化的書生們,可以憑著自己的知識在華州的各級衙門裡面取得一席之地,也可以過上不錯的生活,江峰體系下面的官吏,都有頗為豐厚的報酬。

但是對這些讀書人來說,溫飽僅僅是一個方面,還要有政治前途,從前他們看不到,所以對華州也是不冷不熱的樣子,現在的李謹實實在在的樹立在他們面前,一個秀才出身的扼貧寒之士,居然能夠做到樂浪知府這樣的位置,先不要說他高的嚇人的收入,手下管著百萬人,將近相當於大明半省的地盤。

這官位,即便不是大明又能如何,這個例子讓讀書人們都是動心了,就算是能回到大明,自己能靠上更高的功名也未可知,況且來到華州的,舉人也沒有幾個,大多數是秀才童生。

說白了這些人屬於文人的最底層,回到大明也不會有什麼立竿見影的改觀,在明朝做官肯定是要舉人之上的身份,哪裡會有他們的位置,可是在這裡卻有一條金光大道展現在他們的面前。

樂浪府下面共有四縣,每縣都有知縣,這些位置也是由華州出身的讀書人擔任,大家都知道,關外,夷州,還有馬六甲,都還沒有民官的設定,這麼說起來,可還有許多的官職虛位以待。

競爭這些位置,可是要比大明去科考功名容易許多,所以李謹的任命一出,原本人手不足的各個華州機構,突然變的熱鬧起來,倒不是辦理公務的人有多少,這些全都是來應募,看看能不能在裡面尋個差事的。

在大明,滄州那幾家據說是因為信仰神佛,多日行善才有好報的商戶,獲得了可以幾倍於從前產量的器械,現在已經是在山東北直隸甚至河南一帶流傳開來,大批要運送到南方售賣的棉花,都是被截留了下來。

突然之間,在江南的十三商會,發現自己手中的棉布銷售不出去了,很多的海商們,寧可是在林家島和華州進貨,也不會來江南了,雖然對於朝著北方海面上貿易的船隊來說,來到南方的路程雖然遠一些,可是貨物的便宜價錢足夠是彌補多出這一段路程的費用,不過突然間,銷售量大跌。

松江在最巔峰的時候,一年千萬匹的出產,在這麼大的數量當中,其實海貿佔據的比重並不大,很多是供應大明國內的需求,可是在需求最旺盛的夏秋之交,數量卻比往年跌了不少。

本來松江的棉布產出一直是供不應求的局面,行走大明的布商和海商們一直是抬價競爭,往往是海商給出的價錢比較高,所以站得優勢很大,這一次,以往來江南採購布匹的北方商人們,都是很少出現。

松江的手工工場商人並不著急,反正海商們還會大舉的買進,囤積起來等待第二年,賣給海商的價錢更好。

誰也沒有想到,到了初秋,還是沒有什麼商人上門,這些從來都是隻管生產不考慮銷售的手工工場主們開始慌張了,不過讓他們驚慌的事情,顯然不光是這一件,去年這個時候,北方的棉商也要把大批的棉花運送過來,但是今年也沒有看到。

十三商會終於是著急了,派出了手下的人手去京師打探,在這些大商人的心裡面,出現這樣的場面,肯定是和朝廷官府脫不開什麼關係,但是派去打探的乘坐船隻到了濟寧府的時候,就知道沒有必要再前行了。

在那裡棉船甚至是堵塞了河道,原來主要是糧食和南貨裝卸的碼頭上,現在堆積的全是棉包,大批的商人們在那裡吆喝著買賣。

在訊息傳回江南之後,幾乎對鄧閩發明的機器有所瞭解的人,都是從各處得來的情報中,判斷清楚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北方布匹的價格突然的大幅度降低,對於原材料棉花的收購量大幅度的增加。

做了這麼多年生意的商人們,自然不會相信什麼鬼神的傳聞,唯一可以聯絡的上的,就是鄧閩發明的那個神奇的機器。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