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二章 東西方 積極性
這個時代的火繩槍比起長弓來說,威力超過許多,不過在射程上面並沒有什麼優勢。遠端武器除了殺傷之外,射程也是極為重要的。
試想在戰場上如果兩隊士兵對射,一邊是火繩槍,一邊是長弓,射程近的自然是隻有挨宰的命運,起決定作用的就是火炮了,真正把弓箭手從戰場上趕跑的是火炮而不是火繩槍。弓箭手的遠距離仰射只有在形成射擊密度才有殺傷作用,所以弓箭手必須要有密集的陣列,不過陣列越密集,火炮的作用也就是越大。
大明的軍隊本來對於火器也是十分的重視,希望用以剋制關外的韃子兵和周圍的其他異族敵人,但是官辦的匠戶作坊,那些半奴隸性質的工匠的工作,根本無法講求什麼質量,鑄造的火炮在發射幾發之後,就有炸膛的危險,
其他的幾種火器也都是差不多的情況,戰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若是對方在衝過來,你的大炮打不響,或者是炸膛把自己人傷到了,豈不是耽誤事情,或者說引發大的失敗,都是有可能的。
軍隊為了勝利,為了保命自然是選用更加可靠的武器,現在的大明邊軍遠端武器普遍是以弓箭為主,畢竟是弓箭不會有什麼炸膛之類的問題。原本剛剛有些苗頭的火器化迅速的又是迴歸到冷兵器的階段。
同樣的匠戶同樣的工匠,甚至是同樣的方法,在江家軍的作坊裡面,所生產出來的東西質量和效用,完全是天差地別的東西,因為只要是生產出來好的東西,就是給自己賺一份銀子,若是生產出來不好的東西,就有掉腦袋的危險,孰輕孰重,自然是分的清楚。
江家軍的火繩槍和長矛組成的軍隊,江峰對他很有信心。至今來說,給他造成殺傷的只有在塔爾河谷地瓦刺計程車兵用大弓射來鋪天蓋地的弓箭,在射程上完全的壓倒了火繩槍,若不是那幾門小炮在的話,恐怕是無休止的輪射,就會把火繩槍兵完全的射死在河谷地那裡。
火炮的存在可見有多麼重要,雖然說是按照江峰的制度,每兩千人的大隊之中配備三門兩磅炮或者是兩門三磅的火炮,這樣的部隊在野戰的時候還算是可以,不過若是對方有掩體作為遮蔽,恐怕就是相當大的麻煩了。
這樣就必然需要一個用來攻堅的火炮,更大的口徑,可是就算是三磅炮也需要四匹馬來拉著,火炮的沉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火炮的炮座根本不適合用馬匹拉著移動,大明傳統的炮座形狀很像是一個大的木箱子,木箱下面安著四個小輪,上面有凹槽和木卡用來承載火炮。
也就是在陣地上能夠在很小的範圍之內移動,若是跟著部隊移動,就只能是把炮身從炮座上面卸下放在馬車上面,這樣繁瑣,而且考慮到馬車的載重,所以現在也只有三磅炮可以隨軍。
江峰現在需要他的部隊帶著更大火力的隨軍火炮,顯然老式的炮座是不能滿足這個要求,帶著兩個輪子可以被拖拽前進的近代火炮的樣式,江峰的腦海中還是清晰的記得,所以他大概畫出了草圖,交給下面去做。
看起來很簡單的事情,就是一根輪軸兩邊兩個大的輪子,上面安置的火炮,行動的時候用馬拖拽,不過工匠們按照江峰的方法來製造的時候,卻發現卻有種種的困難,一來是現在冶煉很難保證有這樣的強度的鐵架可以承載六磅和更重的火炮,畢竟這和艦船上不一樣,江峰的主力戰艦上的火炮最大都有十八磅的火炮,那是因為船隻的浮力足夠,可以承載。二來是如果按照江峰的這種設計,根本無法保證火炮在行進時候的重心,特別容易發生傾覆。
不過江峰的設計,也不敢有什麼人來質疑,工匠們只能是悶頭在工坊裡面嘗試各種改進的方案和方法。
直到在去年上半年的時候,在尼德蘭過來的移民之中有兩名懂得金屬冶煉的工匠,他們改進了江峰這裡的鍊鐵的設施。這樣可以鍛造出附和炮架要求的鐵材料,有了材料,事情就是容易了許多,製造四輪馬車的羅本這時候提出了一個方案,用四輪馬車的底座框架改進成炮架,然後在進入陣地的時候,拔掉卡簧,把後面的兩個輪子和炮架的部分拉開,這樣在行進的時候比較穩定,而且在可以在炮車的後半部分放置彈藥。
這種炮架和炮車的形式,實際上在十七世紀之後,成為了歐洲軍隊炮兵的標準樣式,不過在江峰這裡提前出現了。
除了馬車還有許多的新東西不斷的都被髮明出來,這些東西並沒有超前這個時代,只不過東方和西方的思想技術彼此之間,交匯和碰撞,產生了噴發一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