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四章 貪慾無窮
嘉靖皇帝在正常發展的歷史上,活了五十九歲,這個年紀在當時來說也算是長壽了,他從荊楚的興獻王府出來的時候,身體很是敏感纖弱,據說連刺激性的氣味都受不了,這也是他信奉清靜無為的道教的原因。也許是道教的某些養生的方法真正的起了作用,嘉靖皇帝的身體在氣候遠不如荊楚的京師,反倒是逐漸的好了起來。
有筆記說到,嘉靖在四十歲,還是滿頭烏髮,好比二十歲的年輕人,說起來好像是大驚小怪,可是在十六世紀來說,四十歲滿頭白髮的可是常見的現象。
不過在這個時空中,嘉靖皇帝已經是有了許多的白髮,這一年是嘉靖十九年,他才三十四歲。現在的他可是有許多的好名聲,比如勤政之君,比如聖明之君,已經是正常運轉了上百年的內外朝制度。
司禮監和內閣互相制衡的制度,在他發動了檢地清洗之後,完全的崩潰了。現在很多需要太監來辦理的事情,都是需要他親力親為,必須很客觀的說,所謂的宦官亂政,並不是明朝的普遍現象。
因為有明近三百年,我們所知道的大奸大惡也不過就是那麼幾人罷了,其餘的監,司,局各個衙門的太監都只不過是和六部官員們一樣,都只不過是這個帝國機器運轉的零件而已,而且那些太監之所以從粗通文字,那是因為在內書房跟著內閣大學士們學習的,如果他們為奸為惡,教導的人應該是有多大的責任。
本性是喜歡玩樂的嘉靖皇帝,在經過黃錦和陸炳以及京師商團的矇蔽之後,他覺得如果總是那麼相信外臣,自己在深宮之中,不聞天下事,早晚還是要重蹈檢地案之間的那種局面。
可是親政的後果是疲憊異常,天下間的事情紛繁無比,內閣六部三司近萬官員尚且是管得亂七八糟,何況一個皇帝。
結果就是越來越力不從心,內閣的大學士們總是和藹親切的說,下面的小事就交給大臣們來處理,真正的軍國事當然不會隱瞞皇上,一定是欽定為準。大事小事的標準怎麼界定當然是這些文官們決定了。
嘉靖皇帝心裡面已經是有些後悔了,想要重新控制錦衣衛和東廠,用來制約已經是近乎無法制約的文官集團。
卻沒有想到的是,內閣和六部對此大為的支援,絲毫沒有什麼阻礙的意見,重新整頓之後,用起來才發現,這兩個從前皇帝的爪牙已經是失去了從前的威力,變成了徹頭徹尾的綿羊。
原因很簡單,錦衣衛和東廠所有的收入來源都是被文官剝離到了六部之中,大家不要以為靠著敲詐勒索就可以維持一個龐大的武裝情報機構的運轉,必須要有收入,從前東廠和錦衣衛有部分的稅收和專賣的權力,這才是有那樣的威力和規模。這一點,想必是華州的劉十二還有羅義理解的最為深刻,司馬從事對外,親兵營對內,兩個機構人數加起來人數不過兩千,可是花費的數字近乎是半個夷州艦隊的開銷,錦衣衛和東廠這樣效率更低攤子更大的機構花費可想而知。
內閣大學士們對於錦衣衛指揮使和東廠提督的態度很簡單,要是想要威風,立刻掐住你的預算,沒錢花,看你還能怎麼做。
再說,在這兩年左右的時間之中,廠衛的人手煙消雲散,大部分流散四方,此時重建,手握權力的文臣們朝著裡面安插了無數自己的親信,這樣的機構怎麼會親近皇帝,這不是爪牙,而是別人的耳目。
在嘉靖身邊的太監和軍官,也不是從前的人了,從前的黃錦好歹也是有決斷的角色,現在的芮小三,本就是低階的宦官出身,除了聽嘉靖的話辦事之外,再也沒有什麼其他的長處了,檢地案掉的那些腦袋,早就是把他震懾住了,儘管他是現在宦官品級最高的,可是不敢多說一句話,多做一件事,生怕惹禍上身。
周林更是如此,他坐在京衛提督這個位置上,已經是心滿意足,不會再去要求什麼,而且本就是個忠心的武人,沒有那麼多權勢機關的心機,拱衛皇帝的安全那是足夠的稱職,但是指望在別的什麼方面用上,那是不成了。
說起來,嘉靖皇帝也是有這樣的感覺,從前黃錦和陸炳把持權柄,京師商團操控言論的時候,自己雖然是資訊不通暢,可是透過一些渠道,終歸是能知道到底出現了什麼事情,現在成了真正的聾子和瞎子。
決斷什麼事情,根本形成不了自己的判斷,因為他看到的就是文官們想讓他看到的,他聽到的也是文官們的言論,儘管這些都是稱頌他作為什麼聖賢,聖明,卓越,千古難逢,堯舜之類的誇讚詞語。
這樣的局面,也是自己做成的,嘉靖也只能是捏著鼻子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