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明朝偽君子小說免費閱讀無彈窗> 第四百五十五章 三邊總制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百五十五章 三邊總制 (1 / 2)

說起楊一清這個人,就不得不說說“三邊總制”這個職位

這個職位是弘治十年初設的,時年火篩入寇,弘治帝與朝臣廷議後,決定遣重臣總督陝西,甘肅,延綏,寧夏等地軍務,三邊總制的職位由此確定,後為朝廷寵,其地位差不多算是三地督撫,“督撫”這兩個字顧名思義,一則總督軍務,二則巡撫百姓,可謂軍政大權盡握一手

大明歷史上的名臣,如秦紘,王瓊等,皆擔任過三邊總制

如今的三邊總制是楊一清

楊一清是個很有名的人,兒時起便很有名

大約是他的父母在製造他的過程中太過愉悅,於是老楊家出了一位天才,楊一清七歲便能作得一手錦繡章,吟得一手好詩,十四歲時便高中鄉試解元,十八歲考中進士,中進士後原要入翰林院當編修苦熬資歷,可不巧的是,正好那時他的父親病故,於是楊一清回鄉丁憂,三年後,二十一歲的楊一清直接被任命為中書舍人,相當於國務院秘書,隨後官路暢通無阻,一路升到三邊總制

如此逆天的天才,大明時下不止楊一清一人,還有一位天才兒童,名叫楊慎,如今內閣大學士楊廷和的兒子,也是一位天才

可以肯定的是,楊廷和製造楊慎的過程中同樣很愉悅,當然,楊廷和身也是位天才,八歲便通讀四書五經,十二歲便中舉,這就要上溯到楊廷和被製造的愉悅過程了……

楊一清和楊廷和楊慎沒有血緣關係,但老楊家的遺傳基因都非常不錯

這次三邊總制楊一清回京是為了述職

馬車駛到京師城門外,楊一清掀開車簾,看著巍峨高聳的城樓和來往絡繹不絕的行人客商楊一清臉色卻看不到絲毫欣喜,反而沉重地嘆了口氣

只因這次召他回京述職的不是別人,正是司禮監掌印劉瑾

劉瑾召楊一清回京自然不是為了請他吃飯,劉公公不會這麼客氣,至少不會對楊一清這麼客氣

當初劉瑾剛坐上司禮監掌印的位置,甫登高位,自然需要人才豐其羽翼,劉瑾自己不算人才,但不得不承認他的眼光很獨到罪惡的雙眼一下就盯住了楊一清,於是果斷向楊一清遞出了橄欖枝,意圖招攬

楊一清是什麼人?正兒八經的進士出身,從中書舍人一直做到三邊總制,祖上三代皆為朝臣實可謂血統比藏獒還純正的官,怎麼可能與權閹沆瀣一氣狼狽為奸?於是楊一清毫不留情地將劉公公遞來的橄欖枝摔在地上,而且狠狠踩了兩腳,甚至還嘲諷了幾句很傷人的話,其大意大概跟太監的生理缺陷有關

總之,楊一清徹底得罪了劉瑾

這次劉瑾召楊一清入京說是述職,實則要命楊一清從陝西出發回京時,三邊的官員武將皆來相送,從他們如同送他出殯的表情上可以看得出,這次楊一清有去無回

楊一清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所以他一路上心情很沉重,甚至連家裡的後事都安排好了

雖沉重,但不悔

上天若再給他一次選擇的機會,楊一清仍會毫不猶豫地拒絕劉瑾

人的風骨有時候看起來荒謬可笑然而有時候卻可敬可嘆,國朝百餘年從來不缺人士子壯烈徇公義,慷慨赴悲歌

馬車行到朝陽門前,楊一清下了馬車,掏出了官印腰牌以及吏部調令公,這些都是入城的必要程式,百姓要檢查路引,官員則要檢查調令公,這個規矩源於太祖朱元璋的小農思想,為求社會的繁榮穩定,百姓就不要閒著沒事到處跑,官員更不要跑,想出去走動走動,拿路引或公來,朝廷允許你走動你才能走動,朝廷不允許,你不能瞎跑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