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嫣回到皇宮後就一病不起,錢謙益跟周延儒,也跟霜打了茄子似的。
這次的打擊實在太大了。
而趙銳卻是興奮不已,因為那一百名脫穎而出的讀書人,幾乎都是有見識,有眼界的人。
再加上吸收了同船讀書人的一些見解,如果能再磨礪兩年,誰又敢肯定就不是第二個孫傳庭,盧象升之輩?
所以親自設宴和這一百人暢談天下大事,分析古往今來的得失,再將所談記錄在冊,共其餘花船傳閱。
接連數日,整個南京城上至文人士子,下至百姓士兵,都在議論詩會的事,都在議論大明必亡的話題。
人的思想一旦開啟,就如潮水一般,所有人都是抱著法不責眾,打起了嘴炮。
魏國公本想使用武力強行將這股輿論風潮壓下去,但張嫣卻是不贊同用強。
她知道,堵得住百姓的口,卻堵不住他們的心,堵得了江南百姓的口,卻堵不住天下悠悠眾口。
何況趙銳恐怕就等著他們用武力。
此時,她也醒悟了過來,上了趙銳的惡當,因為歷朝歷代就沒有超過三百年的,可見一個王朝哪怕再強盛,也總有衰弱滅亡的一天。
所以到了後期,有眼界的帝王,才想要變法,當初張太師恐怕就是看到了這一點。
而今時的趙銳,恐怕也早就看到了這一點。
想通這點後,張嫣沒有在避諱大明必亡的話題,而是將當初參加詩會的才子再次召集到了皇宮。
親口承認了大明確實會亡,因為沒有哪個朝代是不會亡的,強盛一時的兩漢如此,盛唐亦是如此。
然後依葫蘆畫瓢,也丟擲了一個話題,讓所有讀數人辯論,那就是如何才能拯救大明,沿續大明國祚?
此話題一出,所有的讀書人再次瘋狂了起來,開動腦筋出謀劃策,一個個都成了指點江山的名臣。
每提出一條,就會遭到無數的質疑,然後你一言,我一語的完善,直至在無人質疑。
既得利益者說的保守,但總有一些另類,無所顧忌地放驚天大炮,每每惹得無數讀書人的口誅筆伐。
“娘娘,不能再這般了,再任由那些人妖言惑眾下去,人心就要亂了啊!”
“是啊,娘娘,士紳才是國之根本,你聽聽那些人說的都是什麼?這些人絕對是那趙銳派來的。”
“將他們都趕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