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她不但是南俄地區最大的交通樞紐,本身也是南俄最大的石油化工中心。
隨著德軍佔領了超過一半的斯大林格勒城區,尤其是火車站成為蘇德雙方爭奪幾十次的戰場,巴庫油田的石油北上的交通線其實自八月底就完全被切斷了。
這就產生了非常尷尬的事,單單一個巴庫油田,和平時期年產輕質原油就可輕鬆達到兩千萬噸,如今油田還在努力保持產能,可是石油運不出去,就好比一個人拼命啃麵包,胃囊的麵包只有少部分進入腸子,為了避免困境,暫時的辦法就是讓這個人閉嘴。
所以到了十月中旬,巴庫油田已經人為關閉了近四千座油井,已經開採的並經過一定蒸餾作業的原油,又被灌回油井,於地下繼續儲存。
這些油井有的是直接被蘇軍炸燬了輸油管,有的是被摧毀了磕頭機,還有的直接用混凝土封堵管道。
巴庫油田的去產能完全是被逼無奈的,蘇軍當然也想到別的方法把石油運出去。
奈何蘇聯長期依靠鐵路運油,裡海上的原油運輸船不但噸位小而且數量少。被逼無奈的當局乾脆直接將裝滿石油的金屬灌扔到裡海,一個個由鐵鏈串聯起來,由拖船將它們一股腦拖到土庫曼的港口進行冶煉。
但是這番操作並不經濟,所以迫於現實壓力,一條新的沿裡海湖畔向北走的鐵路支線,正在上百萬蘇聯英雄兒女的奮進下修建。
當前蘇聯的石油產能進入了一個可怕的低谷中。即便是下半年陷入大戰,蘇聯1941年仍然出產了兩千八百萬噸原油,而今已經是1942年十月,原油總產量還不到一千五百萬噸。
究其原因,最大的因素就在於巴庫油田的油井大規模關停。
那麼德軍現在的情況又是如何呢?
早在藍色方案之前,德軍在進攻作戰的籌備時期,實在認真考慮過本次作戰的燃料消耗情況。
小鬍子在一群智商正常的將軍們的勸諫下,還是執意和蘇聯打持久戰。不過到了1942年夏季,德軍恐怕也沒有更多的選擇,只能硬著頭皮和蘇聯打持久戰。
要戰勝蘇聯,恐怕最為可行的計劃就是佔領蘇聯的南俄。
小鬍子也不是純粹的傻子,他很懂得巴庫油田的產能,年產可達兩千萬噸的巨大油田,就算經歷了戰火後其產能暴跌,德軍只要控制它,恢復一千萬噸的產能難道是難題麼?
如今德軍對燃料的需求並非那麼極端,只要德國有六百萬噸原油的供應,已經可以基本滿足裝甲部隊和所有後勤車輛的運作。
現在的德國正在加緊生產坦克和載重卡車,其產能是可觀的。尤其是在卡車方面,其產能和質量都是強於蘇聯的。
在各類裝甲載具產能方面,德國則弱於蘇聯。
在六月份,小鬍子要求羅馬尼亞的實際掌權者安東內斯庫,將羅馬尼亞的石油產能推到一個巔峰,即在七月份賣給德國有三十萬噸原油。這些原油經過提煉,能供應德國戰車跑多遠呢?
現實迫使一線的德軍節約用油。
其實一線蘇軍方面,他們也在節約用油。
石油不是開採上來就完事了,大戰之前蘇聯的幾大石油冶煉中心,而今要麼處於圍困,要麼淪陷,要麼陷入戰火。當局預計1942年的石油產能是一千七百萬噸,而冶煉效能已經僅剩下和平時期的三分之一。
某種意義上蘇聯真的缺油,即便蘇聯在努力在亞洲地區興建新的煉油廠,在它們的支援下,石油冶煉能力的恢復速度不夠快速,增量並不喜人。
大量的石油得不到冶煉,但它們並會單純扔在油庫等待冶煉。由於頓巴斯地區的淪陷,蘇聯的煤炭消耗突然變得緊張,不得已許多工廠乾脆用石油作為煤炭的替代品。
蘇聯整體是不缺乏糧食的,盟友的糧食幾乎都是即食軍糧,它們運抵的量不大,它們是錦上添花。
但盟友運來的汽油、柴油,在當今蘇聯的採油煉油遭遇困境的時期,它們又以數量足夠大質量上乘,給予蘇軍重大幫助。
至少新西伯利亞市是有煉油廠的,它本身也是一座年輕的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