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是全球性的,也許某種意義上,全球氣候的異常對於世界大戰的程序,也帶來的非常巨大的影響。
1943年,蘇聯(含淪陷區)的降雨量偏低,其實整個北半球都是如此。
蘇聯有80%的地域降雨量低於500毫米,由於這一時代,蘇聯的控制區的產糧區主要在莫斯科到烏拉爾地區一線,以及廣袤西伯利亞的部分割槽域,這些地區的開發力度是有限的。
另外絕大多數耕地區的水利工程建設,因為戰爭原因,之前宏偉的計劃全部暫停。
蘇聯的農業又成了靠天吃飯,結果1943年的穀物產量,比之於1942年反而降低了近500萬噸。
請注意,1942年的秋收,由於南俄的頓河到伏爾加河流域打成一鍋粥,那裡本身蘇聯另一處重要產量地,戰爭破壞了收穫。即便蘇聯組織人力搶救性收穫,德軍那裡也不是傻子,他們直接命令控制下的俄國人收割麥子,之後拿著PPK這種沒有價值的兌換券全部“買走”,或是直接無償的徵收。
1943年初春,南俄絕大部分地區的德軍勢力都被趕走了。這一地區的春耕作業立刻開始,重獲另一處產糧地的蘇聯,全年的糧食產量反而暴跌了七分之一。
1943年真可謂災難性一年。
1942年的收穫季,蘇軍徵調了1200萬噸穀物做軍糧,它當然是不夠用,在庫爾斯克地區的決戰打響前,各地糧倉庫存的麥子幾乎都被徵用。
所以到了1943年的收貨季看著那區區2900萬噸麥子,斯大林的心都要碎了。
這一情況帶來了一連串的反應。
盟友大半年來運來的糧食區區100萬噸級別,指望美國人運輸的糧食度過難關,真是不現實。
聯盟的後勤逐漸趨於崩潰,不僅如此,蘇聯對於人力的動員也即將到達瓶頸。蘇聯需要盟友更多更快的糧食運輸,以及其他戰略物資的運輸,蘇聯並未得償所願。
尤其是打完了庫爾斯克戰役,蘇聯自己一樣的吐血三升,一場慘勝之後蘇聯已經無力再發動一場新的大規模戰役。尤其是秋雨季節和冬季的到來,大規模決戰已經不可能了。唯有區域性地區施行了有限力度的戰術突破。
礙於危局,斯大林和他的親密戰友們一直督促美英開啟第二戰場,為蘇聯分擔一些壓力。
在這一問題上,美英卻在閃爍其詞,因為他們居然各自打著自己的算盤。
英國不需要戰後的歐陸,強權由德國變成蘇聯亦或是傳統的法蘭西,他們最好在歐陸戰場上全部虛脫,這樣大英帝國還能繼續維持自己的權勢。
美國的想法更為刁鑽,所謂歐洲大陸不要出現強權,光輝無限的英帝國最好也在不停的消耗中褪去最後的輝煌。美國需要盟友打贏邪惡的敵人,但是,美國需要的是戰後不足以威脅到自己的舊盟友,或是新的敵人。
蘇聯當然是要繼續幫助的,至於讓本國的小夥子們現在就反攻歐洲?不!俄國人和德國人還要再打幾次血戰,當他們最具戰鬥力的力量互相消磨殆盡,就是西方盟軍反攻之時!
難道蘇聯就是愚蠢的,看不明白自己盟友心底裡的那些不厚道的想法?
斯大林知道這些,他不會向侵略者主動示弱媾和,侵略者的戰車亦是不可能停下。
所以1943年的冬季,就是蘇聯人民經歷的最為痛苦的冬季,以及1944年最嚴重的春荒,這一趨勢恐怕也是蘇聯的宿命。
因為它不僅寒冷,被糧食配給制支配的八千萬人,除了軍人的保障力度好一些外,其他人的配給力氣全面下調,整個聯盟陷入糟糕的飢餓中。
難道有某種神秘力量就是要餓死在廢墟中抗戰的蘇聯人民?
不!
恐怕這就是神奇的觸底反彈。
一切都是大勢所趨,氣候的變化不為人力所撼動。
在經歷了1943年的農業減產災難,蘇聯人在慢性飢餓中堅持到了1944年的收穫季。
時間到了1944年,蘇聯的農業情況發生鉅變。隨著庫爾斯克戰役的結束,蘇聯收復了基輔以東的大部分烏克蘭地區,重獲產糧地的蘇聯在1944年開春立刻開始搶救性種植。他們在被炮彈炸爛的土地上播種,到了秋季居然喜獲豐收。
1944年整個蘇聯都獲得豐收,或者說是整個北半球喜獲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