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715章 霾城 (1 / 3)

列車終於離開了喀山,向著其東南方向的烏法前進。

從喀山到烏法有多遠?五百公里!

“呵呵,又是一次漫長的旅途。最理想的狀態是十一日抵達目的地,現在看來,能十二日抵達就燒高香了!”

楊明志坐在床邊,繼續看著窗外的蒼涼景緻。

在列車啟動後,列車長又詳細敘述了一下接下來的行程。所謂軍列在喀山加足了水和煤,餐車的糧食儲備也得到補充,甚至還得到了一些新鮮食材。

自出發之後,直到抵達烏法前軍列是不會停車的。軍列或將以平均四十公里的速度,拉著數千噸貨物“飆車”,至於何時抵達烏法。列車長覺得,至少得是看到九月十日早晨的太陽。

話說進入喀山的有兩條鐵路線,自喀山開始,鐵路分成南北兩線,楊明志所乘坐的列車走著南線,鐵軌也變成了單行道。

一列孤寂的火車伴隨著汽笛嘶吼,在蒼茫的大地狂飆。

喀山以東,已經難以看到沃野千里的景色,這一帶幾乎沒有麥田,有的只是大面積的草原。草原與森林交相呼應,伏爾加河的支流卡馬河滋養著兩岸的土地。

就是因為草原較多的特點,遠征於此的突厥人蒙古人,乃至和基輔羅斯、東羅馬戰鬥百年的佩切涅格人,才願意在這一帶遊居。

可這些遊牧民族從沒想到,他們佔據之地的地下,就是一座大油田!

喀山就是建在油田之上的城市,由於巴庫油田的開採量艱難的應對蘇軍的消耗,如今油田更面臨被德軍佔領的威脅,蘇聯不得不加緊對其他油田的開發力度。

喀山在19世紀就發現石油,蘇聯成立不久就開始在喀山探測油田。第一桶原油在1929年噴出,後來的喀山油田建設速度漸緩慢,然隨著戰爭變成完全的消耗戰,蘇聯正式啟動了大規模挖掘。石油工人的努力獲得了充分的彙報,喀山地區的原油產量遠超專家的預期。雖然這裡的原油較粘含硫量高,它的油品著實一般。

本著能練出柴油汽油就是好油的原則,多個新煉油廠就在喀山市郊興建完畢,並在1942年二月投產,到了九月份,產能還在擴大。

軍列已經離開了喀山,如果楊明志有機會深入瞭解這座城市,定會發覺它於石油化工的緣分。

即便他知曉了喀山石油的秘密,他絕對不會驚訝。

巴庫算什麼?喀山又算什麼?現在的蘇聯人絕對想不到,就在茫茫西伯利亞,就在秋明附近,一個超大型油田……不!那已經不能簡單的稱之為油田。那是一個規模巨大的油庫區,它一旦被發現,將徹底改變蘇聯的命運。

秋明也是因為西伯利亞鐵路的修建而興盛的城市,其附近的曠野裡,簡直是打下一口深井,向下掘進八百米,石油就能被抽出來。雖然秋明油庫區的油品多很一般,其儲量實在是驚人。

只要國際油價處於中高位,蘇聯的中等品質燃油依然能賣個好價錢。奈何,蘇聯用傾銷石油的利潤,到了勃列日涅夫手裡就成了廣發福利的資本,乍一看去,蘇聯的生產力已經達到巔峰,列寧夢想的偉大事業已經成功。

成功是建立在高油價的基礎的,隨著伊朗的動亂,高油價的時代突然終結,經濟寒冬給予蘇聯的破壞,簡直如同又打了一次二戰。

蘇聯早晚都會發現秋明油庫區,楊明志也知道在那個位置挖井,有極大機率挖出原油。

他已經下定決心,為了自身的安全,這件事絕不會成為自己邀功的資本,畢竟針對他的懷疑已經太多了。

喀山有數以千計的煙囪瘋狂的向空中排汙,時逢冬季,整個城市被淡淡的霧霾籠罩,空氣中更是瀰漫著一絲焦糊氣息。楊明志曾一度覺得那像是燒煤鍊鋼,其實呢,空氣中還夾雜著煉油的氣味。

終於軍列離開了,只是他絕對想不到,烏法的情況並不比喀山好到哪兒去。

巴什基爾人認同了俄羅斯的統治,大公在這裡建立一座城堡宣佈統治。烏法和喀山有許多相似之處,兩者都曾是遊牧民族的領地,都為俄羅斯人征服吞併。還有一個相似之處,彼此的地下都有石油。

規模巨大的烏法煉油廠就坐落在城市裡,為改善供不應求的現狀,新烏法煉油廠正抓緊時間建造。

如今的蘇聯已經顧不上去走先汙染後治理的糟糕路線,為了能打贏戰爭,煉油廠必須以最大效率生產!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