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總是認為,無論颳風下雨還是晴空萬里,家裡必須儲備一些糧食。全世界鮮有民族像中國這般,對糧食儲備有著強烈執念。
或許最大的原因,是因為中國持續了長達三千年的小農經濟使然,雖然國家有著大量糧倉,每一戶自耕農也有私人糧倉。家庭糧倉使得人們對抗災荒的能力,強於其他民族。
蘇聯則不然。農奴制被取締,沙皇寄希望於新生的大量自耕農中的富農,成為皇權擁躉。奈何改革反倒成了新一輪搜刮民脂民膏的盛宴,當列寧回到沙俄,很快的,一切都變了。
蘇聯不存在自耕農,集體農莊的人民倉庫負責儲備全體莊員的糧食。至於城市居民,他們都是無產者,只能用盧布購買商品糧。
戰爭爆發了,農莊倉庫的存糧十之八九為軍隊徵用,農民每天的平均口糧還不足五百克土豆。城市居民好一點,每天的伙食配給,最好的也不過是的七百克黑麵包。
若問蘇聯的糧食哪裡最多,莫過於一個個食品倉庫。誰是糧食的主要消耗者?是前線軍人。
東線戰壕中的六百萬張嗷嗷待哺的嘴,他們每天需要四千大卡的熱量以應對戰爭。很遺憾,在美國的大量spam罐頭運抵前的最後關頭,大家還得老實的啃土豆。
楊明志曾擔心大市場裡沒什麼靠譜的東西了,今日一看,情況還不太糟。
隨著槍聲被宣佈為“一場士兵走火的誤會”,市場中各類國營商店再度開門,營業活動似乎未被打擾。
楊明志身著淑巴大衣,頭頂前進帽。楊桃也做了一番打扮,甚至還戴上頭巾,她捂得有些嚴實,乍一看就是個年輕姑娘。
四人中只有格里申科少尉依舊穿著內務部的制服,待車子停到目標商店,他就待在車邊抽著煙靜靜等候,以免再鬧出誤會。
在大市場,楊明志乾脆買了二十公斤土豆,並支付了六百盧布。它們被麻繩網兜裝著,商店工作人員高高興興的將其抬出門口,待其看到少尉的那頂藍帽子,臉色瞬間嚴肅。
是啊,楊明志向保持低調,有車在手,再多的掩飾都是毫無意義的。
二十公斤土豆還有三公斤的燕麥,黑麥就只買了一公斤,僅此三項就花費了一千盧布。
光有主食沒有蔬菜可是不行,站在商店內空蕩蕩的貨架,楊明志感受到的是一種熟悉與陌生。商店並非連根蔥都沒有,歪好有幾個賣相很糟糕的西紅柿。它們都有些乾癟,明顯是許久無人問津了。按理說這等最糟糕的蔬菜可能還不到十個戈比,工作人員卻態度強硬的表示,無論品相如何,每公斤也是二十盧布。
也罷,不管在哪個時代,俄國的新鮮蔬菜都是昂貴的。有什麼辦法呢?這個地方太冷了,大棚種植技術尚未發展,他們只能渴望俄國的冬將軍溫柔一些,以令凍土期短一些。
新鮮蔬菜如此,醃製泡菜卻又是另一種情況。且看玻璃瓶裡的酸黃瓜,一瓶標註著一升重,實物超過一半,售價也才十個盧布。
最便宜的依舊是牛奶,據店員所言,玻璃瓶一升裝的新鮮牛奶是奶牛場凌晨剛擠的,一瓶僅有二盧布。
既然牛奶這麼便宜,那就多買一些吧。
店員又做出新的解釋:“上級規定,每人每天只能買一次,並且限量銷售。”
食物維持生命,艱難時期花費大價錢買糧食是沒有辦法的。除此外,穿衣問題有時另一個重點。
楊明志估摸著衣服會更加昂貴,現在他手握一筆鉅額“特殊津貼”,難道一件貂絨大衣還能貴到一萬盧布?
終於,在一間國營服裝店裡,他以一千二百盧布的巨資買了一件貂絨大衣,作為安慰妻子的禮物。
聽店員介紹,廉價的服裝往往一掛上,就被排隊的人買走。戰爭持續,服裝價格整體上漲,即便如此,價格中等的衣服也被買走了。
“到現在,就剩下一些價格昂貴的衣服賣不出去。既然您是要買給您的妻子,我建議您還是買了吧。看您的面容是從南俄來的?很抱歉,莫斯科的冬季真是太冷了,您現在買還不是很貴,等到冬季,怕是三千盧布也買不了。再說了,我們的衣服都是紅十月第二服裝廠生產,質量有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