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我的偉大的衛國戰爭小說最新> 第1612章 洛陽鏟(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612章 洛陽鏟(上) (1 / 3)

來自利爾楚奇的難民們,他們獲悉可以一起前往南方建立新的家園,幾乎所有人都是支援的。

不過要在荒蠻之地修建定居點,該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

他們也都知道,自己的目的地附近發現了鹽,針對那裡的挖掘已經全面展開。自己此行不僅是蓋房子這麼簡單,大家都有義務參與挖掘。

目前,日常的糧食是大量的土豆,遊擊共和國提供這些並非無常的。一些年輕的女人,以及所有十三歲到六十歲的男人,全部無條件的登記為民兵。一些人已經被編入部隊,開始緊張的軍事訓練。

利爾楚奇籍貫的難民有多達五千人,傷病員還在養病,難民中身強力壯者都已從軍,剩下還有三千餘人,他們都是老弱婦孺,尤其以三四十歲的婦女最多。

女人的丈夫多數在一年前參軍,他們生死未卜。還有一些人在德軍佔領期間被強制徵召為苦力,另有一些人因為反抗而被處決。至於城鎮裡的猶太人,男女老少早就被侵略者殺害了。

所以對於這些女人來說,利爾楚奇是自己的家,也是個令人痛心的地方。離開那裡來到普里佩特沼澤,距離傷心地足有二百公里,又吃上了足量的食物,大家的心情好了一些。

可生活還要繼續,現住的鯰魚村是當地人的家絕非自己的。

她們多數還帶著自己年幼的孩子逃難,在新的地方建立新的城鎮,這就是最合適的選擇。

多達三千五百人的利爾楚奇鎮難民,另有其他小型村莊的難民,聚集一起組成了一支近四千人的隊伍。他們撤離的時候帶著一些財物,除卻大量的衣物,那些農業生產的工具,將為他們營建新的定居點提供巨大幫助。

斧子、雙人鋸、鐵錘、長柄鐮刀,這些工具他們都不缺,鯰魚村為他們又提供了一些生產工具,更是錦上添花。

不得不說,在難民問題上,鯰魚村村長波博斯基做的非常厚道。他提供了一大批糧食和生產工具,又組織了一些馬車,專門用來運輸腿腳不靈便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他更是提供了一些粗製麻繩和鐵釘,有了這些小部件,木屋將能迅速落成!

關於蓋房子,這些難民可謂經驗豐富。本來他們故鄉的房子就是親手建造,興建新的定居點,只需遊擊共和國提供足夠工具,他們對迅速入住新房充滿信心。

沿著土路向南走,等待大家的將是和平的新生活!唯有這片沼澤,戰爭的惡魔沒有侵蝕。

母親攜著孩子,老翁拉著老叟。有的戴著列寧前進帽,有的戴著頭巾,甚至有人頂著圓頂小禮帽。

經過兩天的休息,難民的精神面貌有了顯著改觀,驚慌的表情蕩然無存,許多人面色紅潤,他們的高高興興地向南走去。

所謂破家值萬貫,他們推著手推車,趕著自己僅剩的牛羊,籠子裡塞著家禽。

這支浩浩蕩蕩的隊伍在吃完飯後,在一個連的民兵護送引導下,開始南下旅途。

僅僅是兩天的功夫,遊擊共和國已經給利爾楚奇鎮的難民重建了蘇維埃委員會,並在難民中選舉出了一位集體農莊第一書記。為了加強控制,五名由薩林奇金指導培訓的基層政委加入委員會,如此,當難民開始動身時,他們的組織性紀律性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在蘇軍看來,自己的重大優勢就是蘇維埃體制,它管理每一位蘇聯公民,透過協調手段,使得所有人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勞動生產的價值按勞按需求分配,這種公正公平的分配手段在殘酷的戰爭時期,立刻團結了這些難民。

他們畢竟是普通人,其中還有許多老人和孩子。不能幻想著他們能快速移動,隊伍在下午兩點出發,當隊伍繞過硫磺礦時已經是下午五點了。直到下午六點,第一批難民才磨磨蹭蹭的抵達目的地。

瞧瞧他們的模樣,楊明志估摸著,就是因為走了太遠的路每個人面露疲態。

可是他們不能磨蹭,趁著天還沒有黑,蓋房子的工作必須立刻展開。

捫心自問,楊明志覺得自己實在高估了難民們的動作,他們陸續抵達,恐怕絕大多數人在定居點的第一個夜晚要露宿野外了。

難民的事都由薩林奇金和柳得巴廖夫等人負責,自己作為軍事主管,繼續盯著鹽礦發覺即可。

時間已經是傍晚了,經過整整一個下午的挖掘,第21遊擊旅的官兵們累得夠嗆,傳說中的岩鹽礦脈並未出現。

目前,已經有五個原始吊車搭建完畢,挖掘泥土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