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記實實在在的下馬威,震懾了戰俘群體中的所有非分想法。
指望戰俘瞬間變成溫順的綿羊也是不現實的,因為這件事,戰俘營的監管必須加強。
亨舍爾宣讀完全部檔案,他也得知新來的戰俘隸屬於第620師和第611師。他無權過問蘇軍的軍事行動,從戰俘的隻言片語中,他得知蘇軍襲擊的西南方向的德軍,恐怕部分部隊還打進了烏克蘭。當地守軍根本那來自沼澤地的蘇軍毫無辦法!
新來的戰俘又吃了一些土豆,接著每一人被髮放了稿斧和防毒面罩。
“先生們,我們只能用這種方式讓他們滿意。趕著我去挖礦吧!你們必須早點適應這一切。”
亨舍爾率先拿起工具,接著催促其他人照辦。
還是因為剛剛的事,誰能保證拿起了稿斧的戰俘,不會突然搞破壞?若是在古代,稿斧也算是一種武器!
軍隊一直押送著新的“礦工”抵達煙霧繚繞的礦場,戰俘們枯燥又勞累的生活正式開始了!
新來的戰俘被分成五個組,每個組分配了任務,組員獲悉只有完成了任務才有權吃完飯。沒有人敢怠慢,戴上防毒面具的他們開始奮力開鑿黃白色的礦石,一直到暮色降臨。
隨著一陣悠揚的軍號,老戰俘們條件反射般放下手中的工作,帶著工具離礦報道。
每天的工作完成後,礦場方面都會對各組進行評判,礦石挖得少要罰,挖得多要獎。多數情況下,各組都是超額完成任務,等待組員是是一頓舒服的溫泉浴,和數量驚人的土豆。
老戰俘早就習慣了這種生活,洗完澡吃完飯,骯髒的衣服由蘇軍負責清洗,自己換上一身便裝回到自己的營房倒頭就睡。生活艱辛又充實,他們知道自己挖掘的礦石將被俄國人拿取製造武器。哪有怎麼樣呢?自己不但活著,那些俄國人也落實了自己的諾言,現在的生活總體還不錯。
一些老戰俘因思想的劇烈變化,逐漸願意學習蘇維埃思想,蘇軍趁機印發一些小冊子,以供戰俘夜晚的思想學習。
薩林奇金不求能培養出一群德共,只要這群戰俘能安心的勞動改造就萬事大吉了。
新戰俘重複的是老戰俘的新路歷程,一下午的所見所聞令他們大開眼界。
忙碌了一下午,新戰俘的五個組都完成了額定任務,作為報酬,他們每人得到了超過兩公斤的煮土豆,另有一碗魚肉蘑菇熬的濃湯。
洗完溫泉又吃過飯,疲憊的他們只想休息。
首次來到營房的新戰俘,三觀又一次被震驚。只見作為營房的大木屋內,走廊兩側都是床鋪,床鋪分上下兩層,純木板結構。床鋪上鋪了一層乾草,其上再鋪設上兩層毯子,一個做褥子一個做鋪蓋。
那些毯子新戰俘真是再熟悉不過,因為那完全就是德軍的制式毛毯。
想想今日一整天的遭遇,再在夜裡撫著自己鼓脹的肚腩,看到舒服的床鋪,戰俘們非常詫異。
只是可憐了那個白天死硬的傢伙,在被暴打一頓後就被一直關押著,直到次日天明。
……
八月十日,所有難民完成了迴歸,同時撤回來的軍人也有多達八千人。疲憊不堪的人們需要時間休息,以為更繁瑣的根據地建設工作儲備體力。
經過會議後,興建七個新農莊的計劃被確定下來,接下來便是有計劃的完成落實。
要說七個農莊中哪一個能最早建成,楊明志稍稍撓撓耳朵就能想到,肯定是在硫磺礦周圍!
本身,硫磺礦附近的樹林裡就有礦石集散地,因為鐵路線鹽場建設,集散地中還建成了一個小火車站。數百個工人在那裡定居,若基於此對營地進一步擴建,集體農莊不就完成了?
不過也不是這麼簡單就能完成的。
楊明志可是知曉礦場那裡的空氣中總是瀰漫著一絲來自硫化物的臭味兒,若是大量民眾遷移那裡定居,普通人的難受力不比民兵,他們會怨聲載道,對農莊的發展也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