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濃霧中,蘇軍抓緊時間做進攻準備。
關於進攻城市,雷切夫有著一定的經驗。在他的要求下,菲奧多洛夫對他的遊擊旅做出拆分。
第21遊擊旅被安插進了一些基層政委,又從其他民兵部隊抽掉骨幹人員編入其中,擔任一些基層軍官。該部隊的組織架構和偽軍時期完全不同,戰鬥力似乎也有所提升。
他們在正式起義後一直進行休整,兵力得到恢復,所有戰士的精神面貌皆尚可。
當前,與其說這是一支遊擊旅,不如說是63集團軍的另一支獨立團。該部兵力配置和步兵團如出一轍,它也分為四個步兵營。
運輸隊有大量的馬匹和物資要看管,還有行軍中崴腳受傷的一小撮非戰鬥減員,他們都不可參與戰鬥。
不可參戰的也有羅馬尼亞人,這一次,布里馬尤和他的人繼續作壁上觀,其本人也特別樂意於此。
雷切夫是不會信任這群羅馬尼亞人的,並非因為他們是前戰俘組成的盟友,完全是因為其糟糕的戰鬥力令他不屑一顧。
誰是進攻部隊,誰是守軍,蘇軍一番協調後安排得明明白白。
此戰,蘇軍不打算搞多麼複雜是戰術。打法只有一個——圍三闕一。
這算是司令楊明志教會給作為部下的這群老毛子們的一種優秀戰術,在蘇軍戰士看來,它完全就是一種改良版的鉗形攻勢。
它的狠毒之處就在於,充分製造一種絕境求生的可能性,迫使敵人逃亡,趁其陣腳大亂,奇兵乍現,展開最終殲滅。此戰,運輸隊根本不打算放過任何一個敵人。
菲奧多洛夫不得不佩服他的頂頭上司,以他的見聞,蘇軍或是德軍的將領,哪有這麼打仗的?!
只是這位指揮官,還不懂得“三十六計”罷了。
一切按計劃進行。
遊擊旅派遣三個營首先以鉗形攻勢進攻,他們在霧氣即將散盡時,排成散兵線向德軍壓了過來。
這三個營有各自攻擊的方向:
一營正面進攻,即向西方挺近。二營迂迴到南方後,開始向北方進攻。三營迂迴到北方,主攻德軍的橋頭堡,以阻止德軍可能的渡過斯洛韋奇納河逃命。
戰士的步槍插上刺刀,心情緊張地向城鎮挺近。
蘇軍的舉動可謂異常張揚,他們排其寬大的陣仗,威壓著德軍的心理防線。
“我的上帝!他們果然兵力雄厚。難道這也算是游擊隊?他們根本就是正規軍!”守軍指揮官咬緊牙關,看到此情此景,再加上昨日繳獲的半自動步槍,他相信自己成了沼澤地的惡魔,蘇軍的284師盯上。
指揮官給所有的機槍手下達命令,即敵人踏步有效射程之極限,立刻展開射擊,甭管精確度如何。
“或許,我展現強大的火力,他們就會潰散?”
指揮官不停的自我安慰,幻想著戰鬥會像昨日那樣,機槍構築的火力網充分展現火力優勢擊退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