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第21遊擊旅的情報,新的德軍既然在七月十六日中午開拔,要觸及到鯰魚村的邊緣,也要等到七月十八日中午。
這是楊明志用尺規在地圖上測量的結果,當然,去年284師殘部逃命時,也是經過了莫濟裡才到現在的地域。那時候部隊行動了整整兩天,所以,估測德軍會在48小時後抵達,這是所有人員都認可的。
蘇軍有理由確信德軍是知曉遊擊共和國的核心諾夫戈梅利所在地的,德軍因此就必須沿著普里佩特河走。如果是為了行軍更加快捷,德軍則必須沿著鐵路線南下。因為蘇軍一直在騷擾那條鐵路線,德軍利用鐵路運兵節約時間,這也是難以操作的。
“我們必須利用沼澤地的掩護,利用長起來的蘆葦,和縱橫交錯的水道,以及大量的水池。我們位於普里佩特河右岸定居點的所有居民,立刻撤到左岸。部隊拆毀河上的浮橋,炸燬通往鯰魚村的土路。我們必須令德軍寸步難行。”
楊明志的這般命令,在十六日當天就開始執行了。
如今的鯰魚村的精銳駐軍都在北部前線作戰,留守人員全然是由老人和婦女組成的民兵。得益於繳獲的大量敵人輕武器,以及己方部隊的嚴重上網。原本武器缺乏的困境竟完全緩解,所有被武裝起來的蘇聯公民,手頭至少有一支槍,以及二三十顆子彈。
村長博博斯基對正氣勢洶洶殺來的德軍有著嚴重的鄙視,他並非是對自己村民戰鬥力的信任,他完全不相信突擊武裝的老人婦女會是百戰強軍,完全是對沼澤地的信任——那是一個天塹!
在他的親自帶領下,河右岸的定居點在兩個小時內就被搬空。數以千計的村民搬走了所有能立刻帶走的生活用品,甚至是木勺木碗這類廉價生活品,一件也沒有給德軍留下。以至於定居點的諸多建築,基本成為了沒有生氣的木棚子。
人們拖家帶口,帶著生活用品,透過了普里佩特河上的浮橋,待人民全部透過後,浮橋即被拆解。
督促“拆遷”的指揮部特派員對博博斯基下令:“人已經撤走了,您必須立刻將浮橋炸燬。”
“不!炸燬就太可惜了。”博博斯基用了更穩妥的辦法,他令人拆除固定船隻用的鐵鏈,用羊角錘拔去釘子。這樣,構成浮橋的一艘艘狹長的小型駁船,又恢復了它們漁船的真面目。
對此特派員無話可說,他們的手段使得戰爭勝利後,浮橋又能瞬間建好。
“人民開始回撤到鯰魚村,接下來我會認真執行司令的命令,把道路也炸得坑坑窪窪的。”博博斯基確實如自己所說,於當日傍晚開始炸路。
德軍正規步兵團作戰,輜重馬車絕對少不了,他們甚至還有一些裝甲車和突擊炮,保不齊還有一些舊坦克。誰知道他們還有什麼高科技武器呢?但博博斯基確信,他們無論帶什麼高階兵器,重量可是的少不了的。例如三號坦克,那種近乎二十噸的重量,不陷入沼澤地的爛泥在算是怪事。
炸路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博博斯基估摸著,這樣做了,德軍勉強渡河的步兵,也會保守泥漿的阻撓。當然,蘇軍也一樣會面對相同的阻撓。
“也許部隊可以更加主動些,派遣騷擾部隊到河右岸埋伏起來,向行軍的敵人發動麻雀戰?”
博博斯基有著這樣的考慮,他已經有了打算,等天黑後,自己得親自給指揮部發去一份電報。
在巴巴羅薩行動初期的德軍步兵,當時的德軍從步兵師中抽調了幾乎所有的車輛交付裝甲師使用,至於大炮等重型裝備則由騾馬來拖拽,那些攜帶了輕裝備的步兵以平均一天四十公里的速度,向前持續推進兩週的時間。這是針對德軍一線步兵師行軍速度的統計。
700師和734師派出的部隊能否算是一線?能否以一天四十公里的速度推進?
首先在蘇軍指揮部內,楊明志本著戰術上重視德軍的原則,預設他們能一天行軍四十公里。
然而,當太陽落山,第21遊擊旅又秘密的發來的電報。所謂他們攜帶了大量的彈藥物資,在持續行軍六小時後紮營。部隊竟行進了近三十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