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志很清楚,他手裡的磁控管的確是雷達的心臟,要真正造出雷達,需要的裝置還有很多。除卻一些必要的裝置,很多看似無關緊要的零部件,對於裝置能否製造也是至關重要的。
所謂雷達,即使依靠這枚磁控管去發射高頻微波,當微波觸及物體反射,為接受天線探測到。示波器是不存在,但感知回傳的資訊還是完全能夠實現。
因此,楊明志向設計局全體人員解釋:“我們接下來就要依靠拆自雷達車上的這枚共振腔式磁控管,來製造我們的預警雷達。除卻這個裝置外,一切都要從零開始。我們甚至沒有示波器,最終,我們將透過監聽員的持續工作,感知耳機中傳來的噪音,來判斷噪音表明的是敵機還是飛鳥,和其來襲的方向。”
這是一種非常落後的雷達,落後到連最原始的示波器就不存在,甚至比日軍的電探還要落後。
這就好似一個盲人,憑藉著聲音來感知迎面走來的是什麼。只是當盲人足夠的熟練,就能透過聲音判斷迎面而來的是一隻小狗,還有散步的行人!
對於沼澤的蘇軍,只有當秋冬季節,才有候鳥趕來沼澤地越冬。這片天空上偶爾會飛過老鷹,除此之外的更大型的飛行物體,就是飛機了。如此,楊明志估摸著,只要雷達投入使用,監聽員聽到某方向的噪音,基本能夠判定,這是飛機!
他的一番解釋令廣大的設計人員相信不已,在接下來的設計中,他們也迅速碰壁。
楊明志很快遇到了一個非常欲哭無淚的情況,因為這些優秀的科學技術人員,他們大部分對雷達技術還是知之甚少吶!
作為這個專案的主要策劃者,楊明志義無反顧的將很多事推開,堅持在設計局的大辦公室內親自操刀。同時,也無可奈何的充當起老師,從細節部分開始,給這些年輕的設計員講解雷達原理。
研發工作持續了四天,直到6月5日,基本藍圖才終於被總結完畢。
這是一種即便在這個時代,也是頗為先進的預警雷達。
工作功率峰值100千瓦,工作在400到500兆赫波段,能發現70公里外,於1000到3500米的飛行物。
根據對空襲後的分析,德軍的機場有可能就在列奇察或者戈梅利附近。所以雷達製造完畢,將雷達站安置在霍姆尼奇廢墟,一旦敵機起飛,就能立刻發現。再者,對於德軍的戰鬥機和俯衝轟炸機,他們沒理由飛得太高,三千米左右即最佳高度。
當前,這款還沒有名字的雷達裝置,僅存在於幾十張牛皮紙上。似乎兵工廠只要按照圖紙照做,雷達也就真的造出來的。
問題當然不會這麼簡單。
當前最大的問題早已不是磁控管,而是發射強大微波的能源,從何而來?
用發電機嗎?這得消耗寶貴的燃油,部隊的燃油儲備本就不多,更經受不住雷達的消耗!除非雷達只是時斷時續,但是那樣,雷達預警的意義也就不存在了。
最終,一個一年前的念頭又動了起來。
“已經沒有辦法了!要給雷達穩定供能,我們只能拆卸一臺發電機,並製造一臺蒸汽機。讓蒸汽機推動發電機轉子,一直為雷達供能!”
楊明志的決定無人質疑,終於到了眾人完全瞭解的領域,關於蒸汽機的製造圖紙,也迅速畫出來了。
他們做出了蒸汽機的圖紙,還有雷達大天線的圖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