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實驗性質的電影指的就是瞎姬霸拍的。
導演心情好到爆棚,嗨翻了…
“草!你小子真會捧人!”
汪朔笑罵了一句。
“…”
許輝笑了笑,沒說話。
並沒有因為汪朔爆了句粗口覺得有什麼不妥,事實上,京城人聊天,經常會用丫這個詞。
汪朔算是整個京圈的團寵,典型的文人,嬉笑怒罵皆寫在臉上…
許輝跟這幫人能聊到一塊,最主要的,他也是靠嘴走遍天下的人!
馮曉剛在《我把青春獻給你》當中寫過一段小故事,他跟汪朔年輕時候,經常琢磨著比賽夸人…
有點像許輝忽悠吳景…
……
許輝算是馮曉剛的粉絲,但絕對算不上鐵粉,他的作品許輝也不是都很欣賞。
例如《夜宴》、《非誠勿擾2》就覺得毫無誠意,《私人訂製》更覺得粗糙,但就他過往的作品總體質量,以及他在電影行業中的奮鬥歷程來說,他值得所有電影人尊敬——誰能保證自己的作品永遠都往上走呢,總有起伏。不能因為暫時的低谷而全盤否定他。
他的幾部正劇,雖然不算完美,但都值得人記憶,令人深思,證明了他內心的情懷。
原時空,許輝是個小導演,自進入影視行業以來,深深感覺到其中的艱難,編寫劇本,尋找資源,打通渠道,都極耗心力,遠遠不是站在一邊批評、吐槽那麼簡單。
和所有五十年代出生的文藝工作者一樣,馮曉剛身上有一種天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風花雪月不是他們的理想,針砭時弊才是。
問題來了,
當你想做一個“有情懷”的導演時,並不是因為你對什麼總放不下,有心結就可以做到,能說出“念念不忘,必有迴響”這種言簡意賅又意味深長的話,這才是情懷的體現。
什麼叫情懷?
不是嘴上說老子就是情懷!
得拿作品來證明,觀眾認可才是真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馮曉剛其實處在一個挺尷尬的地位,他的年紀、身份、商業定位、輔助團隊以及個人能力,都不允許他做太多的轉型努力了,但他還想試試,像黑澤明那樣隨心所欲不逾矩,拍出《九個夢》那麼絢麗而有哲理的電影,只是他一個人真的託不住這個巨大的夢想。
但無論如何,這樣的電影人還是值得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