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人有什麼用?
最表面最直觀的作用,自然是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電影,滿足觀影人群的好奇心
依附於繁榮發展的電影產業,影評人、電影專家、電影分析家都能獲得很滋潤。
一般來說,一個小有名氣的網路影評人每一篇稿子能拿到2000到3000左右的稿酬,如果再加上紅包,那錢就更多了。
陰謀論一點的,製片方、發行人可以透過影評人哄抬或抹黑某部作品,輿論洗腦普通大眾。
當然,也有不少正值的影評人,他們堅信自己存在的真正意義就是遴選優質作品,促進影視行業常變常新,同時架構普羅大眾對於影視審美的一般認知和專業人士的系統認知。
大眾是影視作品的普通受眾,有讚美佳作的和批評爛片的權利。
影評人則是大眾的代言人,他們的批判,帶動輿情,可以讓電影人認認真真地想故事想手法,少一些無趣的俗套,去更好地滿足我們觀眾越來越挑剔的口味,讓整個行業可以有序的向前發展。
當然,現階段影評人存在的意義更多的是為自己服務…
他們把身份當成斂財的工具。
《擺渡人》上映的時候,找了一堆‘影評人’幫忙刷好評,開的價很高!
北美,市場比較成熟,他們當然也採用這些手段,但是,大部分有了名聲的影評人還是比較愛惜羽毛的,比方說,他們很少分析暑期檔的大片,把注意力集中在頒獎季…
事實上,老一代影響力巨大的影評人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新一代的影評人素質堪憂,但是,不可否認,這幫人在頒獎季的影響力巨大!
一般能被影評人集中認可的佳作,今年的電影,比方說《美國騙局》就很符合影評人的口味,也是在他們的推薦下,《美國騙局》成為今年奧斯卡最大的提名贏家。
十項提名,呃,當然最終結果是一無所獲。
這個主要是因為韋恩斯坦越來越不被奧斯卡的那幫評委老爺們喜歡。
11年的《藝術家》之後,哈維的奧斯卡公關就逐漸失效了,當然,他還是推出了詹妮弗勞倫斯這樣的90後奧斯卡影后。
到17年,哈維更是被曝出了一堆的性騷擾秘聞,曾經的奧斯卡·哈維已經成為過去…
……
“《為奴十二年》主要講述的是奴隸制和美國的政權,奧斯卡最近幾年確實很講究向主流文化靠攏,“少數族裔”、“種族歧視”、“同性戀問題”、“反基督教文化”,這是近年來所有問鼎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作品的共同話題。”
“可是電影不應該淪為這樣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