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底,黃文、薛小路帶著《失孤》、《刀馬旦》包括《七號房禮物》參加了多倫多電影節。
原本是想參加威尼斯電影節,權衡了一下,還是放棄了金獅…
現如今每一年在這個世界上都會產出無數的電影,電影多了,電影節也就多了,所以電影得獎並不稀奇。
稀奇的是得大獎,何為大獎?首推當然是歐洲三大戛納、柏林、威尼斯。
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崇高的藝術追求,可以說是世界範圍內含金量最高的幾個電影獎了。
當然,這個含金量已經越來越來越成為一堆電影人自嗨的遊戲了。
三大電影節不同於奧斯卡、英國學院獎等等頒獎禮的千人投票制度,而是採取“精英政治”的方式評獎。每一個競賽單元均設有獨立的“評委會主席”和“評委會成員”以主席領導並在10人以下,通常邀請電影圈、文學界的權威人士,他們將在討論和論證中決定獎項的歸屬。
所以,在很多自詡為懂電影的人看來,三大的逼格很高!
但是在大眾看來,所謂的三大電影節也就那麼回事,評選出來的電影都是些偏冷門的作品。
他們拒絕商業電影,歐洲作為電影的發源地,認為電影是藝術!
選片的標準就是看這個電影夠不夠藝術性而不是這個片的投資有多大特效做的有多好。
拿獎的電影也大多很高冷、小眾,甚至完全跟電影節專刊打分相違背,這就很讓媒體鬱悶了。
自然也就沒了報道的心思。
首推的就是威尼斯電影節!
與戛納逐漸商業化相比較,威尼斯則一直堅持文藝範!
戛納的主競賽單元當然依舊堅持評選一些高冷的作品,可是他的其他單元,尤其是電影交易市場,成交額都很驚人,穩定在10億美元以上!
好萊塢需要戛納作為一個展映平臺,其他國家也需要戛納這麼個平臺推銷電影或者引進電影。
還有就是,戛納的紅毯!
魅力無窮,每年都能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女明星還有大品牌。
小胖同志就是從戛納紅毯一步一步踩成了範小爺!
威尼斯則相反,它一直追求獨立電影,甚至在2011年之前都沒有電影交易平臺這麼個專案,沒了交易平臺,你還抵制商業電影,哪有那麼多電影大師?哪有那麼多關心獨立電影的觀眾?
於是它就更加被世人遺忘…
說個資料,2005年之前,威尼斯電影節註冊在案的記者高達5000多名,最近幾年越來越少,2017年甚至只有1200名記者,其中還有800名師義大利本土人士…
連記者都失去了興趣,可見威尼斯已經何等衰落!
威尼斯電影節日趨沒落,尤其是新主席阿爾伯託·巴貝拉上臺後對“親美”政策的改變,與好萊塢的割裂讓電影節電影節沒有了過去幾年的喧囂和熱鬧。
他的本意是儘可能地與好萊塢的商業撇清聯絡,迴歸義大利電影所信仰的“第七藝術”。
在其上任之初,義大利國內媒體曾稱,“巴貝拉正試圖將威尼斯電影節與好萊塢割裂開,獨立藝術或將成為威尼斯電影節新的特色。”
可惜,這是個喧囂的時代,沒有了好萊塢的星光點綴,大眾媒體對電影節的關照自然要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