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謀遲疑了一下,還是接過了許輝遞來的劇本。
其實,這個時間,他的下一部作品已經定下了——《陸犯焉識》
每一位導演都會考慮自己的下一部作品,即使是在跟合夥人散夥的情況下。
尤其是張一謀這樣很清楚自己短板的導演,他的助理的主要工作日常就是幫著收集合適得劇本…
《陸犯焉識》這部在出版之前,嚴歌靈把原稿拿給張一謀的助理,給了張一謀二十天時間考慮要不要影視改編權。
畢竟合作了《金陵十三釵》,嚴歌靈對張一謀還是很滿意的。
知名作家,或者說已經有了作品的作家都是這樣。
比方說《收穫》雜誌,有什麼好的作品,那些編輯也會在雜誌發表前提前跟相熟的導演痛氣。
畢竟好的故事才是一部電影的源頭…
嚴歌靈的作品很適合改編影視劇,她自己也說:‘在故事正敘中,我將情緒的特別敘述肢解下來,再用電影的特寫鏡頭,把這段情緒若干倍放大…’
簡單來說,就是畫面感很強!
如果要論文學功底之類的,算了吧,連張愛玲都能被某一部分人認定垃圾文學…
最早從《心絃》開始,嚴歌靈的作品就被搬上了大銀幕。
很多導演喜歡跟她合作,《天浴》、《少女小漁》、《一個女人的史詩》、《小姨多鶴》、《金陵十三釵》,當然還有《芳華》…
很多大導演都有聞哥情懷,他們喜歡在自己的作品裡新增這一段情形,大概是源於自身的經歷。
嚴歌靈的作品有很多就是基於這個史實,比方說《陸犯焉識》。
張一謀選擇作品有自己的嗅覺,他很敏感的察覺到這會是一部不錯的作品,當然,如果想搬上大銀幕,需要不小的修改,這幾天,他一直在考慮怎麼把這樣的一個全篇都在講述聞哥的作品改編成可以公映的電影。
經常跟審查部門打交道,張一謀對於電影的尺度有著很明確的認知。
……
張一謀在翻閱劇本,黃文看了眼許輝,小聲問了一句:“…你沒事吧?”
“…怎麼了?我很好啊!”
“我看你臉上寫滿了鬱悶,一點也不像我認識的那個許導演!”
這麼明顯嗎?
“沒事,可能…可能這幾天沒怎麼休息好…”
“…多注意休息。”
看得出許輝似乎不太想談這些,黃文換了個話題:“你的下一部作品準備什麼時候啟動?”
“…《刀馬旦》交給路洋吧,我要去美國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