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釵》當然是一部佳作。
如果它的導演不是張一謀,估計早就已經被捧上了神壇。
可惜,張一謀早就已經是巔峰之上的男人,《金陵十三釵》這樣的品質對他來說,是應該的!
嚴歌靈、劉恆的編劇算是為張一謀補上了最大的一塊短板——眾所周知,第五代導演大都缺乏講一個好故事的本事。
事實上,《金陵十三釵》所謳歌的正是十三位俠肝義膽的妓女。
偏偏這個故事發生在金陵!
金陵的六朝金粉和秦淮風月,是最易引發世人的情*色想象,它是中國情*色地理的中心。
作為本土最著名的紅燈區,秦淮河搖籃催生了董小宛、李香君、陳圓圓、柳如是、馬香蘭、顧眉生、卞玉京、寇白門等名妓,而這個妓女團體的作為,顛覆了唐朝詩人杜牧“商女不知亡國恨”的著名論斷。
李香君頭撞牆壁而血濺扇面,成為《桃花扇》中獻出政治貞操的著名隱喻;
柳如是因史學家陳寅恪立傳而身價倍增;
董小宛則因金庸的武俠而名噪一時。
所有這些高尚妓女的事蹟,構成了《金陵十三釵》的香豔佈景。
也就是說,從基調上來看,這部電影就很讓人天然的反感!
尤其是一些自詡為正人君子的專家教授,他們認為電影就應該乾淨,歌頌誰不好,非要歌頌妓女?
預告片,簡直讓人無語,就像張一謀說的那樣,電影有那麼多可以講述的事情,非要糾結在‘獻身’上面,兩次獻身:第一次向基督的代表英格曼神父獻身,第二次向民族國家獻身,進而成為向好萊塢和本土獻身的奇妙轉喻。
同濟大學教授朱大可,在電影尚未上映之前,就已經寫下了一篇‘“十三釵”的情色愛國主義’,全方位、多角度批判張一謀和他的《金陵十三釵》,原因很簡單,片方為了推廣、宣傳《金陵十三釵》,提前公佈了“好萊塢神父”和中國義妓的激情床戲!
‘我們完全能夠理解妓女的人性、良知和愛情,也不反對以一種人文關懷的角度,來展示性工作者的政治貞操,但面對南京大屠殺這種沉重題材,製片方卻在眉飛色舞地爆炒床戲和豪言票房價值,這隻能構成對全體戰爭死難者的羞辱,更是對八萬被強姦中國婦女的羞辱。’
這不得不讓人懷疑本片的基調…
張偉品時不時掀起陣陣‘罵戰’都為《十三釵》賺盡眼球,但給人一種過度營銷的感覺。
只要他露面,三句話有兩句是在提《金陵十三釵》吹牛逼,剩下一句則是表示自己對對手的蔑視!
蜜汁自信!
許輝已經壟斷了內地票房排行榜,張一謀能有多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