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生於1984筆趣閣> 第五十三章 市場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十三章 市場 (1 / 2)

後世,網際網路公司入場文娛產業,帶來了一種叫大資料的東西,然後電影立項的時候,會有大資料分析。◢隨*夢◢小*.lā

比方說ip熱度,明星流量,潛在的觀眾群等等吧,由此誕生了一系列名詞,粉絲經濟、流量明星…

只有把這些東西全部計算完成了,確定了基本的盈利可能性,影視公司才會同意投資。

按照這個邏輯打造的《小時代》系列、《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都是盈利的。

當然,這些專案碰到一種叫做‘名導加持’的東西就要全部廢棄。

畢竟,導演是一部作品的靈魂,有了名導加持,電影即使再怎麼爛,應該也不至於鉅虧吧。

可惜,電影這種東西是需要妥協的,沒有了枷鎖,那些大導演在執導電影的時候,就會很大膽。

然後就整了《擺渡人》、《黃金時代》之類的鉅虧的電影出來。

究竟大資料分析,網際網路思維對於電影這種感性的東西來說合適不合適呢?

這個命題太過宏大,有空我們會探討的。

現在是2009年,bat三巨頭還沒有大舉入場的意思,網際網路思維也還沒有推行到電影市場。

許輝不一樣,他有這種思維!

拍《繡春刀》,拍《那些年》,看似他一意孤行,毫無章法,其實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首先,他本身是個流量擔當,粉絲數量眾多,這一點保證了電影不會虧本;

其次,這兩部電影口碑都很不錯,票房也還可以;

最後,製造話題。

這兩部電影分明屬於不同型別,而且許輝擔當的角色也不一樣,《繡春刀》裡,許輝扮演的是配角,《那些年》他則是第一男主。

但是宣傳手法出奇的相似。

製造緋聞,線上線下緊密宣傳,瘋狂的路演,各種跑綜藝。

還有一點,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題材真的很好!

……

“我不知道您有沒有看過詳細的調查報告,現如今我們的觀影普遍年齡在降低,平均年齡不到二十二歲,這就說明了觀眾年輕化!而《那些年》就是瞄準這群人打造的電影!”

看著謝孟堯,許輝笑了笑,接著說道:“其實我們這一代人的青春蒼白的可憐,高中約等於高考危機,大學約等於工作焦慮。正因為青春就這樣荒廢了,所以才會去消費青春,而電影裡被藝術化、放大化的“傷痛”更像是補充了人們對青春的想象,讓他們說起青春不會感到詞窮——簡單的心理補償機制。按照這個模式打造出來的電影票房不會差,前提是電影不能太爛,青春片絕對是個寶藏!”

謝孟堯有點歎為觀止。

他還真沒想過許輝居然有這樣的見識。

難怪去年在接受採訪他就敢說《那些年》的票房肯定很高。

“…所以你才說《那些年》的票房附和你的預計!那您說句實話,關於這部電影的票房,一開始您心裡的預計是多少?”

“跟現在差不多,我估計應該能到4.5億。”

許輝喝了口水,接著說道:“其實最關鍵還是因為電影本身還算可以,否則,就算題材再好,也沒戲!”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