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言情小說>地中行by遐依全文閱讀> 第109章 109 狹路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09章 109 狹路 (1 / 2)

第109章 109 狹路

109

發布會上公佈的專案還需落實,姚江沒有參與接下來的行程,歷中行作為東道主陪郭金猊逛了兩天,然後回到新梁現場檢視進度、整理資料,二十二號晚上,兩人一道回京。

中華考古論壇每兩年舉辦一屆,由中國考古學會召開,本次主題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內容上仍是中華文明探源的賡續,新梁遺址也在分組研討之列,但由於還未結束本階段的發掘,歷中行這次不必準備彙報發言。郭金猊說,原本郭恕是被主辦方特別邀請,但老爺子說自己這些年都只搞沙發考古,沒什麼新東西拿得出手,便在回執中婉拒了。

會場巍峨大氣,碧瓦直椽,東邊正面矗立著十二根石柱,貫通二層露臺擎頂大梁,中央懸有一枚國徽。正大門兩側豎起大幅背景板,藍底白字,“第五屆中華考古論壇”“2020·北京”,指導、主辦、承辦、協辦單位聯合署名。

歷中行進去在簽到臺簽了名,一排大學生年紀的志願者們舉著各專業委員會的引導牌等在一旁,他找了找,掃過“考古年代學”“文化遺産保護”“水下考古”等等幾個,走到“夏商考古”的牌子前請她帶路。

場內佈置得簡潔樸素,每排長桌上放有礦泉水和藍底席卡,他在過道上遇到幾位曾經共事的學者,稍作寒暄,跟著志願者找到對應席卡落座。

二十三號整個上午都是開幕式。市領導、學會理事長、國外專家代表依次致辭,接著是文物局、社科院領導講話,每人十來分鐘,全部講完便用去了一個多小時。這一般是為期三四天的日程裡最令人百無聊賴的一小時,臺下媒體閃光燈頻現,歷中行開啟筆記本寫了個標題,然後開始轉筆。

水性筆是論壇派發,筆杆上打著主題ogo,手感很輕,他轉得流暢,每圈幾乎沒有停頓,沒一會兒,身側年紀相仿的同儕彷彿被他傳染,也開始無意識地撥動手指,筆帽轉一圈在桌面頓一下,顯然不太熟練。

歷中行看了眼他的席卡,這位馬教授轉了幾下就馬失前蹄,眼看那支筆往桌下飛去,他伸手接了一把,正好抓住,抬起頭來對人笑笑,把筆放回他手邊的桌面。

看正臉,馬教授應該大他五六歲,山根高,鼻子略帶鷹鈎,在面相中添了幾絲銳利,此時表情有些尷尬,壓著聲音道聲謝,餘光瞥到桌上歷中行的名字,目光又頓了頓。

上午的彙報發言結束,午休到下午兩點,各組進入分會場進行持續一天半的研討。徐懷同徐主任是夏商考古的組長,除了組織記錄和收發論文的行政工作,還為研討內容提綱掣領。歷中行手中的市監局商墓,此前在清除積水的過程中發現了比墓葬年代更早的陶質排水管道,這一發現被拿出來與平糧臺城址做橫向比較,經過大家討論,認為平糧臺的排水系統仍是迄今最早。

新梁遺址排在了第二天的尾聲,歷中行彙集的嵩山文化圈各遺址出土糧食分析報告、環境背景分析報告,進一步證明瞭二裡頭發掘中提出的,距今4000年前後,中華文明誕生前夕,中原地區曾經歷過一個異常洪水頻發的時期,即4k abp event距今4千年前氣候事件)。

新梁曾經的雙圻河水面,比現在的圻河高出約5至10米,遍地汪洋。

“這場大洪水範圍廣、時間長,顯著地影響了人類活動。”歷中行抬了抬手腕,切入下一張幻燈片,表格中有兩條醒目的縱向藍紅線條,y軸為年代,“藍色是基於hz1剖面孢粉重建的人類影響指數,紅色是穀物禾本科百分比。”

從新梁與二裡頭的聯系出發,徐懷同提出,二裡頭人可能是來自東南方的新梁移民。

由此又有人認為,正是這次氣候事件讓不同聚落的人們開始尋找新的定居地,促進了部族的流動和融合,讓早期的“多元一體”格局進入夏王朝。

有人提出,傳說中的大禹治水,或許是在大洪水之後,進行排幹和改造廣闊濕地的工作。新梁人恰好處在稻作和旱作農業的雜糅地帶,他們將稻作農業發展到了二裡頭。

隨之而來的推測——新梁遺址或可歸為夏朝早期都城。

早在論壇之前,他和老陳已經聽到“夏啟之居”這個名頭的風聲。

這個走向,歷中行並不認可。

他清了清嗓子,適時截住話頭,“鄒老先生認為,二裡頭一期的碳十四,測出來多少年,夏文化的上限就是多少年。”

在座的有七八成都比他年長,歷中行平心靜氣引了一位老泰鬥幾年前的結論。筆帽點在紙面,忽然想,如果像姚江那樣戴一戴眼鏡,說不定能添幾分無聲氣勢。

“鄒老先生已經去世,但是大江大河不會就這樣不流了。”說話的是上午那位馬教授。

手中的筆轉了半圈,橫亙於攤開的筆記本中央,歷中行望向斜前方桌對面,笑了一下,“馬教授,您是覺得我不想出成果嗎?”

中國考古學起步晚,20世紀初,西學東漸,顧頡剛先生發起古史思辨運動,學界發掘地下文物意在證經補史,於是很長時間裡,考古學仍作為二級學科依附於史學之下,直到2011年才獨立出來。

夏朝無信史而多傳說,但上層和大眾對於提振民族自信心的迫切需要,使上古時期的考古工作始終處於證明夏朝傳說的政治正確中。二裡頭屬於夏文化,大家已有共識,但二裡頭被定性為夏都,與這股浪潮密不可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