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有個很出名的博士,叫潘徽,此人精通“三禮”。
所謂“三禮”,是指《儀禮》、《周禮》、《禮記》三大儒家經典。昔人謂《周禮》、《儀禮》系周公所作,《禮記》則系漢戴德(人稱大戴)、戴聖(人稱小戴)叔侄所刪記。
之前隋陳通好的時候,隋朝往陳朝派使者,每次都派有學問之人,以彰顯大國風範。
相應地,陳朝也選高人接待,絕不示弱。
有一次,隋朝派去了一名禮學家,陳朝便派出潘徽接待。
兩人一交談,潘徽引經據典,滔滔不絕,將隋朝派過去的理學家說得理屈詞窮昂,心服口服,從此,潘徽的名聲便傳到了隋朝,就算楊安也久仰大名。
只可惜楊安現在沒空去見潘徽,拉攏儒家知識分子的重擔交給了太子。
太子降尊紆貴,親自上門拜訪潘徽,兩人一番探討後,成功將潘徽羅致在自己的幕府之中。
隨後,太子讓潘徽領銜休《江都集禮》,擔任主編。
潘徽當主編後,很快拉攏了許多江南著名的文人,共同執筆修《江都集禮》,以及編纂整理其它書籍。
就這樣,太子以潘徽為榜樣,成功拉攏一批江南儒生過來,為他服務。
儒學是江南舊陳的社會基本根基,太子把儒生籠絡住了,對整個社會產生了非常好的影響。
太子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拉攏佛教高僧。
江南佛教發達,當年梁朝的梁武帝曾四次捨身同泰寺當寺奴,後來的陳後主也熱衷此道。
連皇帝都如此信奉佛教,江南百姓更是佛教徒遍地都是。
既然太子要收服人心,自然要藉助佛教的影響力。
很快,太子就找到一位著名的佛教領袖,智顗以讀音,安靜,莊重謹慎之意)大師;
此人連陳後主都非常敬重,曾經把他接到宮裡去,行三拜之禮,請他講經說法。
太子派人去請智顗大師,自稱弟子楊勇,請大師到江都弘法。卻被智顗大師婉言謝絕。
若是換做以前,太子很可能會生氣,甚至冷落智顗大師,置之不理。
但是在楊安的長期薰陶之下,太子已經日益成熟,做起事來也開始講求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