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獸山比獅首山要兇險百倍。
青獸山遍佈荊棘,全是懸崖峭壁,在唯一可以通行的路上,陳通寶派出了最強悍的叛軍把守。
蕭成虎的隊伍被剿滅後,青獸山的叛軍們更為謹慎,幾乎不再下山。
他們甚至在山上開墾荒地,過起自給自足的生活。
楊安組織起隊伍,在唯一可以通行的路上,向叛軍發起進攻,結果是傷亡很大,卻收效甚微,只得下令停止進攻,撤下山來。
針對如此局面,楊安只得改變策略,圍而不打,以減小傷亡。
雖然山上的叛軍只有八九千人,但楊安還是調集了三萬多人的隊伍,將青獸山四面包圍。
陳通寶卻一點都不慌,倚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形,沒有把楊安的政府軍放在眼裡,認為時間一長,政府軍自然會退去。
楊安有的是耐心,他始終相信一個道理:即使是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山上的叛軍都是凡人,不是神仙,不可能沒有懈怠的時候。
“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他現在唯一要做的事,就是等,等到敵人心慌意亂,等到敵人放鬆懈怠之時,就是政府軍發起進攻的時機。
楊安的等,是在等叛軍露出破綻,但並不意味著他就坐在那裡,什麼事都不做。
為了引誘叛軍犯錯誤,讓叛軍早點露出破綻,楊安故技重施,做出種種假動作,用來麻痺敵人。
首先是之前政府軍每天必須進行的操練,次數日漸減少,到最後乾脆不再訓練了。
接下來,包圍的政府軍每隔三五天都會撤走一些,而且他們都是大白天,排著整齊的隊伍,在山腳下大張旗鼓地撤退。
不到兩個月的功夫,原來三萬多人的政府軍,已經只剩下了一萬多人仍然在堅守崗位。
這時候,陳通寶的叛軍已經被包圍達近四個月的時間,從三月進入了六月。
這天一大早,山上的叛軍發現,政府軍又開始大張旗鼓地進行撤退。
等撤退完成後,留下來的政府軍,已經只剩下五六千人,比山上的叛軍人數還要少。
在山上觀看的陳通寶,發現山腳下只剩稀稀落落的軍營後,他已經完全相信,僅剩下的五六千人很快也會撤走。
陳通寶都相信這一點,他手下的叛軍們更是確信無疑。
於是叛軍們再度開心起來,開始喝酒慶祝,開懷暢飲,只盼著這最後的五六千人趕緊撤走,好重新過上以前自由的日子。
但是這五六千人還是在山腳下駐紮了半個多月都沒有動靜,山上的叛軍們爭著要下山攻打政府軍,卻都被陳通寶攔住。
因為陳通寶覺著,這五六千人遲早會撤退,沒必要浪費一兵一卒。
雙方僵持著進入了秋天。
就在開皇十一年八月初三的半夜,楊安集合一萬多人的政府軍,在微弱的月光掩護下向青獸山急行軍。
這次軍事行動和此前進攻獅首山的一樣,都是在麻痺敵人後快速偷襲。
唯一不同的是,這次楊安用上了火攻。由於防守鬆懈,青獸山被政府軍輕易取下,而陳通寶本人更是在睡夢中被活活燒死。
青獸山就這樣戲劇性地被楊安帶領的政府軍再次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