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安之前和太子商議過,為避免隋文帝猜疑,太子最好的辦法就是什麼都不做。
但因為現在形勢的變化,楊安反而建議太子主動請纓到江南去平亂。
因為楊廣風頭太過,如果不打壓一下,晉王立下的戰功太多,到時候太子相較之下,就顯得過於寒磣。
在必要時候,太子還是要站出來,向父皇和母后,也向朝中大臣展示一下,自己並不是吃素的。
只要父皇肯給他建功立業的機會,他一樣做得很好,一點都不比晉王差。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現在的形勢對太子有利。
本來五個兒子當中,隋文帝最警惕的就是太子,而經過晉王家宴中毒事件之後,隋文帝最大的猜疑物件,變成了晉王楊廣。
雖然楊廣據理力爭,列出自己平叛江南的種種優勢,甚至將自己的老婆是後梁的公主,所以自己對江南有感情這種話也說了出來。
但最終,隋文帝還是決定將平叛江南的重任交給了太子,同時派御史大夫兼太子少師擔任行軍長史,輔助太子平亂。
開皇十年臘月,太子和楊安帶著十多萬軍隊浩浩蕩蕩渡過長江,到了陳朝舊境。
安營紮寨完畢,楊安便和太子就目前反叛的原因及情況進行了詳細分析。
楊安認為,陳朝究竟之所以要造反,是因為朝廷對江南的社會改造太急了,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一是在制度方面改造得太急躁。
陳朝是典型計程車族社會,皇權比較衰弱,陳後主在位時的朝廷,對社會的控制比較寬鬆,世家大族、地方豪門甚至少數民族首領,都能為所欲為。
但是隋朝統一南北後,江南士族很快就感覺到了威脅。
因為隋朝皇權強大,不可能容忍江南士族為所欲為,甚至跟國家爭奪社會資源。所以平陳之後,馬上按照隋朝方式來改造江南社會。
隋文帝聖旨一下,江南原來的郡級行政建制,便換成了州縣兩級制。
同時,州縣級官員都換成大隋朝廷派來的人擔任,原來的官員,有的押回朝廷,有的勒令退休,基本都被換掉。
而此前依附於江南士族的平民百姓,因士族虛報人口,不利管理,隋文帝要求在鄉村設立鄉正、里正,重新進行人口普查工作。
從大隋管理的角度來看,這些措施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更加符合社會發展,但是卻觸犯了原有官員和世家大族的切身利益。
二是對江南的文化政策太強硬。
強硬的表現,主要是在兩件事上處理得不合理。
第一件是限制佛教,雖然隋文帝是佛教徒,但因為江南佛教勢力過大,隋文帝擔心有人利用宗教蠱惑民心。
所以,平陳之後隋文帝下旨大肆減少寺廟,而佛教是江南人民的精神寄託,這條措施讓老百姓難以接受。
第二件就是信奉五教。在限制老百姓信佛後,隋文帝轉而向他們推行五教。
所謂五教就是父義、母慈、子孝、兄友、弟恭。
本來這樣做也沒有錯,只是隋文帝的做法太誇張,他不但派專員給江南人民宣講五教,還要求人人都會背誦,如果背不出或者不熟,就會受罰。
南陳一直以文化正統自居,文化水平也比北方高得多,現在卻反過來要被北方統治者教育,這讓他們一時接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