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皇四年冬至的七天長假內,大隋都城——大興城內,發生了三件事。
這三件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
說不大,是因為對整個大興城,甚至就連皇宮大興宮,都沒有產生任何影響。
說不小,是因為對太子東宮的影響極大,幾乎人人皆知。
第一件事,是冬至節當天發生的,文武百官朝賀過隋文帝之後,去覲見太子,卻吃了個“閉門羹”。而且太子還傳話,諸位官員以後再也不要這樣做了,否則就是僭越之罪。
但此事並沒有到此結束,文武百官散去之後,當天下午,太子便趕到皇宮仁壽殿,親自到父皇和母后那請罪。
本來隋文帝下朝,回到仁壽宮,正聽獨孤皇后說大臣們如同朝賀自己一般,文武百官聚齊要覲見太子。
雖然東宮既沒有奏樂,也沒有接受白宮覲見的宏大場面,但獨孤皇后對太子不喜,故意渲染百宮齊聚的熱鬧場面,甚至比大臣們朝賀皇帝的排場還要大。
隋文帝聽到此處,頓時一股無名火起,正愁無發洩之處,忽報門外太子求見。隋文帝命傳進來後,太子尚未行禮,隋文帝便厲聲責問,嚇得太子臉色大變,總還算機靈,連忙跪下,一邊痛哭流涕,一邊上言兒臣正是來此請罪,同時遞上一分請罪書。
原來楊安和太子長談後,早料到隋文帝和獨孤皇后對今日百官覲見太子之事會生氣,所以出謀劃策,讓太子主動請罪,以表自己對父皇和母后的恭敬孝順。
而這份請罪書,正是楊安執筆。
這份請罪書的主題是請罪,其實從內容上來看,更應該是一份情況說明書。主要是說明冬至節這天文武百官來覲見太子的實際情況。
起因經過都是一帶而過,重點是突出太子事先並不知情,如果事先知情,太子一定會阻止百官們這麼做;而等太子知情時,百官們已經聚集在廣場上了。
但儘管如此,太子也沒有忘記自己做臣子的本分。不敢開門迎接文武百官,而是大門緊閉,並令人說明:“禮有等差,君臣不雜。本太子雖居上嗣,但義兼臣子,諸大臣聚眾而來,恐有傷禮儀,本太子深以為愧,還請諸大臣散去。”
儘管這件事並非由太子而起,但太子還是深感有罪,應是平時疏於禮儀,以至有誤導文武白官之嫌疑。
所以才給父皇請罪,請陛下降罪。
在這份請罪書的最後,為表太子也是臣子,君臣有別,還提了兩點建議:
一、廢黜重大節日,文武百官覲見太子、賀太子的禮儀;
二、東宮的官員不得再向太子稱臣,只向皇帝稱臣,對太子只能稱下官。
看完請罪書後,隋文帝的臉上已是有陰轉晴,最後龍顏大悅,將請罪書遞給獨孤伽羅笑著說:“皇后總擔心太子率性任意,不尊禮儀,你且看看這份請罪書,太子實在是大有長進啊。”
獨孤皇后本非大奸大惡之徒,只是因為太子疏妻近妾而不喜,但畢竟太子楊勇也是她和隋文帝的親生兒子,對於太子有所長進,自然喜聞樂見。
雖然獨孤皇后沒有說什麼,但太子察言觀色,看出來母后並沒有如以往一般臉現怒色。
最後,隋文帝不但沒有降罪於太子,還對太子讚賞有加。
這件事之後,太子對楊安信任有加。
第二件事,則是兩天之後的一個傍晚,太子可能是因為聽了楊安的分析,心中不安,借酒澆愁,這天酒喝多了,連最寵愛的雲昭訓也無心顧及,早早回到自己的寢殿歇息。
楊安卻沒有喝醉。他找了一個此前有意結交的太監首領,此人名叫趙三,有武功在身。楊安讓趙三帶著幾個信得過的太監,在雲昭訓的臥房外找了一個隱蔽的角落,守株待兔,將勾搭成奸的太子左庶子唐令則,和最得太子歡心的雲昭訓抓了個現行。
這一對狗男女,都是太子的心頭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