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我為太子生孩子> 第四章 信 任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章 信 任 (1 / 3)

歷史記載中,曾經有兩位正直的東宮官員,間接批評過太子楊勇。

一位是歷史上著名的“太子殺手”李綱,因為太子左庶子唐令則為太子彈琵琶,唱《媚娘曲》,李綱批評唐令則不該,唱淫靡歌曲帶壞太子。

另一位是年紀較大的黃門侍郎兼太子右庶子柳肅,第一次是太子找占卜師,占卜是否太子位不穩,被柳肅知道,指出太子不該,會讓隋文帝猜忌太子盼著自己早死。

第二次是東宮左衛率長史夏侯福,與太子在宮內嬉戲打鬧,並放聲大笑,被柳肅撞見,指責那名官員不分尊卑,要交給執法處的人處理。

可兩位正直官員批評過後的效果是什麼?

太子不但沒有改正缺點,反而對他們日漸疏遠。

這也是為什麼楊安制定第一個戰略方針:贏得太子的信任。

只有贏得太子的信任,太子才有可能認為你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他好,才有可能接受你的批評和建議。

如果你不能讓太子認識到你是站在他那邊,那麼他很可能認為你站在他的對立面。

站在對立面的都是些什麼人?敵人。

正常人會聽敵人的話嗎?當然不會。太子作為一國儲君,更不會。

這就如同後世學生和家長之間的矛盾,如果家長只是一味的講大道理,教育方式簡單粗暴,甚至動輒指責,非打即罵,能不能教育好孩子?

當然不能。雖然古語有云: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棍棒底下也要講究方式方法。

作為家長,教育方式簡單粗暴,那會讓孩子認為,你只知道站在家長的立場看問題,用家長的權威來壓人。

而用家長的權威來壓孩子,等於讓自己站在了孩子的對立面。後果就是:孩子對家長的話要麼是聽而不聞,要麼是激烈反抗,甚至跟家長對著幹。

尤其是在孩子的幾個逆反年齡階段,表現得更加明顯。

但如果家長站在孩子的立場看問題,有同理心,那麼教育的效果就會大不一樣。

就比如孩子考試沒考好,本來就很不開心。

不懂怎麼教育孩子的家長,會指責孩子,劈頭蓋臉一頓羞辱,一頓罵甚至一頓打,孩子會怎麼想?

首先是會對學習失去興趣,甚至反感上學。

其次,很有可能破罐子破摔,不就是一場考試沒考好嘛,作為父母你們如此對我?下次我考得更差,氣死你們!

而懂教育的家中,富有同理心,善於從孩子角度考慮問題,看到孩子本來心情就不好,會迎上去安慰孩子:我有過和你一樣的經歷,因為沒考好心裡難受,但是沒關係,我們下次再努力一點,爭取進步一點點。

這樣效果會好得多,孩子會認為父母是站在他那一邊的,也因為受到了父母的鼓勵,在以後的學習中,他會更加努力。

而隋文帝對太子楊勇的教育,跟多數家長一樣,簡單粗暴。

隋朝建立的同時,楊勇便被立為太子。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