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海裡閃過這些念頭之後,崇禎的神色變得鄭重了許多,心中又有了一個新的決定,不僅要增加官員進入內閣的名額,還要最佳化處理天下事物的程式,以及來自於各州府的奏摺的處理效率。
這個時候,崇禎的心中一動,在這大明王朝,在這個時候,也想效仿後世的一個舉措,也弄出一個類似於紅標頭檔案的存在,並且附上相應的規定,每下發一個行文,亦或是由朝廷出示的公告,只要是來自於中央的,都要在標題上加上聖上或者皇上二字,以加強皇帝在百姓中的威望和地位。
簡而言之,就算是明知,一些政策並非出自皇帝所想,但也是沐浴在龍恩浩蕩之下產生的,以此強調皇帝的隆恩。
漸漸地,崇禎越想越興奮,越想越激動,腦海裡更是浮現出那麼一幅畫面,未來的大明王朝,自己,甚至是後世的繼任帝王,完全可以當一個甩手掌櫃,只要緊握軍權,有著決定誰是內閣首輔,作為自己的副手,即可。
畢竟,手握軍權,可以鎮壓任何敢反對自己之人,而有著決定內閣首輔的權力,在行政方面,就佔據著絕對的主動權,可以隨時進行干涉。
如此一來,皇帝就可以從沉重而繁雜的政務中解脫出來,遊歷於天下,巡視官員的政績如何,工作有無疏漏之處,變得更加輕鬆起來。
這樣當皇帝,才是快哉~美哉,令人羨慕!
“崇禎”,不僅是大明的當今皇帝,他還有著另外一層身份,最起碼在靈魂印記上面,還是一名歷史學家,自然也就有著歷史學家的一些習性和通病,那就是喜歡鑽研和總結歷史,深思一些歷史事件,從而演變為個人的某種經驗和思考。
文官集團的勢大,甚至於威脅到皇權,危害到百姓的利益,並不是一個偶然事件,而是一種必然,而是經過千百年的醞釀和積累造成的。
士農工商,三教九流,學而優則仕......
一個又一個的詞語,鮮活地從崇禎的記憶力蹦出,浮現在腦海裡,從而引起了相應的深思。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之中,由一開始的百家爭鳴,各個階層沒有優劣之分,處於一種相對平等的地位,再到如今的一家獨秀,所謂的一家獨秀,不僅僅是指儒家的霸主地位,還是泛指文人在社會的無上地位,極為受天下人的追捧。
學而優則仕,就是一個最有力的證明!
所謂物極必反,讀書人的地位過高,確切來講,儒家的地位過高,反而阻礙了社會的進步,遏制了科學、農業、商業等各行各業,被文人墨客稱之為旁門左道的發展。
而明末時期的黨爭風氣日益嚴重,非常的激烈,幾乎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置國家存亡和民族大義而不顧的地步,文人集團的勢力越來越強,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
簡而言之,已經沒有其他行業威脅到了儒家的霸主地位,這就造成了他的驕縱狂傲,目空一切,最後演變成內鬥,由一開始的輔佐君王,最後演變成君王聽自己的。
因此,在崇禎的心裡,他認為,要想從根本上解決朝堂上的黨爭,要想從根本上遏制文官集團的勢力過於強大,將其適當性的削弱,就必須提高其他各行各業的社會地位,與文人等齊,不再有三教九流之分,都是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