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漸地,隨著霍維華那近乎於苦口婆心般的侃侃而談,大殿裡的氣氛變得有一些異樣起來,相對於畢自嚴等人的憂心忡忡,一副誓死反對的樣子,崇禎的神情卻要灑脫、坦然的多,對於“五胡亂華”這段歷史,給華夏民族所帶來的的沉重歷史教訓,並不是很放在心上。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霍維華的話音剛落,出乎三人的意料,崇禎卻是有一些突兀的問道:“三位愛卿,朕且問你們,五胡亂華之禍,幾乎是給漢族帶來了滅頂之災,究其根本的原因,真的是因為內遷政策嗎?”
突然的轉移話題,思維跳躍的天馬行空性,使得三人有一些跟不上崇禎的思路,一時沒有反應過來,當他們反應過來之時,就要做出回應之際,崇禎那慢悠悠的話語再次響起,卻是充滿某種深意。
“在朕看來,其實不然吧?”
再次反問了一句的同時,崇禎的目光再次轉移,緩緩掃視著三人,整個人自問自答了起來。
“不管三位愛卿是怎麼看得,但朕一直有一個看待問題的基本原則,任何事情的發生,除了特殊情況,都不可能是驟然發生,而是有著一個漸變的過程。”
“別得不說,就拿軍隊譁變,或者是民眾造反來講,絕非是一時之功,一定是貪官汙吏經年累月使然,畢竟,不管是譁變,還是造反,那都是抄家滅族的大罪,不可能因為一時的氣憤而為,一定是長期的被欺壓,才會導致這種結果。”
“同樣的道理,五胡亂華之事,雖然有著諸多這般的原因,胡人野性難馴,難以教化,生性兇殘,但釀成這一事件,必然還有其他的原因。”
儘管崇禎說得模糊,幾乎將全部的責任都推到了貪官汙吏的頭上,但三人還是聽得明白,對於譁變和造反這樣的事情,朝廷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最起碼也有著失察之責,讓那些貪官汙吏橫行了那麼的久。
作為大明的官員,尤其是像他們這些身居要職之人,罕有是買官而來,幾乎全都是科舉出身,自然而然地,有著極為深厚的歷史功底,對於一些有名的歷史事件,雖不至於瞭若指掌,但也算是知之甚詳,有所研究。
因此,聽到崇禎這番話之後,略微沉默一下之後,露出深思之色的同時,戶部尚書畢自嚴緊接著說道:“皇上所言甚是,任何惡性事件的發生,絕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而是有著一個漸變的過程,而是諸多因素疊加在一起,在某個時間,因為某個事件的誘發,才會結出那麼一個惡果。”
“在當時,尤其是胡人聚集的北方,由於土地兼併極其嚴重,還有買賣人口的日益氾濫,漢人與胡人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而當地的官員卻是無所作為,任由這種情況發展。”
“再加上,西晉實行的還有分封制,致使諸王有著莫大的權力。即便是那些沒有實行分封制的地方,當地的官員,也是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利用胡人與漢人的矛盾,也就衍生出了後來的五胡亂華。”
雖然嘴上這樣說,但並不代表畢自嚴就認同崇禎的做法,話語頓了頓,話風忽然為之一轉,前後相差卻是那麼的大,幾乎是截然相反的兩種態度。
“可是,皇上,西晉的時候,之所以實行少數民族內遷之策,就是因為,經過三國時期的頻繁戰亂,北方的人口為之銳減,不得不內遷那些少數民族,從而好充實北方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