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憑藉典籍中的內容勝過羅漢,肯定得劍走偏鋒。
所以周凡每次辯論,在講訴自己觀點的同時也會參雜一些其他的東西進去,而他每次的提問都喜歡問那些奇奇怪怪的問題。
那些問題看似與佛無關,但仔細琢磨卻又有所相連。
就這樣,在一問一答足足百道後,十一層鎮守的幾名羅漢最終也自嘆不如主動認輸。
很快,周凡便得以進入第十二層。
後面的幾層佛塔其實都差不多,每一層都有著幾名羅漢鎮守。
周凡仗著走南闖北豐富的人生閱歷驚豔,幾乎吊打這些整日專研不行萬里路的所謂羅漢們。
他足足從十一層吊打到三十五層佛塔,而也在三十六層時他遇到了一個同樣閱歷豐富的老僧。
雙方唇舌論戰數個時辰,竟都難以分出勝負。
最後還是周凡啐了一句啊嘛陀佛,讓那名老僧陷入思索緊皺起眉頭。
就這樣,他又稀裡糊塗過關,來到了三十七層。
這裡鎮守的乃是一尊菩薩,修為已是靈帝之境。
打架的話,周凡肯定是不慫的。
只是這次依舊是談經論佛,而鎮守在這裡的菩薩顯然佛法更加精深。
他與羅漢們不同,同樣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
周凡想要取勝,恐怕還得劍行偏鋒。
“佛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可為什麼有人積德行善卻是窮困潦倒,有人作惡多端卻能榮華富貴逍遙快活?”
“敢問菩薩,何為善,何為惡?”
百道辯論過後,周凡問出了一個看似簡單卻又令人深思的問題。
“世俗之人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他們看問題只看表面而不問實質,這才導致以惡為善報,以善為惡報。”
這種常見的佛道難題辯論,菩薩早有應對之策,所以隨口便給了周凡答案。
“敢問菩薩,善惡到頭終有報,這福報,報應應在後生晚輩與子孫上,又是否有偏公允強加於人?又與行善行惡者有個關係?”
“世人皆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生命經綸軌跡,任何力量都無法干預其中。”
“不論是行善還是行惡,他們的經綸軌跡都不會改變,唯一改變的是未來的生命走向。”
“惡者走黑線,黴運必伴隨,善者走紅線,看似平淡一生卻總有好運相隨。”
菩薩不愧為菩薩,他的認知見解即便是周凡也有些自愧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