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哥,你幹什麼呢?”秦霖看著李凱拿著手機,無奈的問。
“拍個影片發朋友圈啊,說秦老弟你又開始研究龜背竹了,我很期待!”李凱笑吟吟的說著,然後果真登入微信,發起了朋友圈。
這肯定要把事情先坐實了才行。
“……”秦霖只能感慨,同樣的招式果然沒有那麼好用,關鍵同樣的招式用了幾次就有人學了。
這就很蛋疼。
李凱發完朋友圈之後,又朝一個特殊APP群裡發了一段影片,馬上就有人出來討論了。
這是一個科研群,是魯部長拉他進去的,加入的時候都有專門的資料稽核。
裡面是國內各方面頂尖科研工作者匯聚的群。
魯部長也拉過秦老弟,只是秦老弟這個人很懶,沒去弄。
自然,他是不知道秦霖那是心虛怕露餡了。
李凱釋出秦霖種植龜背竹的影片之後,群裡就有人討論了。
首先就是魯部長:“秦老闆怎麼跑去研究龜背竹了?哪位專家知道龜背竹有什麼特別的?”
不少手頭沒有研究的專家倒也是馬上出聲了:
“龜背竹除了裝飾其實可以食用的,秦老闆廚藝那麼好,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
“就算是為了吃,那可以吃的東西也很多,沒必要非是龜背竹。”
“那不一定,有的吃貨為了一樣東西,是可以非常執著的。”
“也是,聽說小秦的廚藝被廚師界奉為第一。”
“……”
如果不是在這群裡,誰能想到一群國內頂尖的科研專家竟然會和普通人一樣這樣水群?
這其實是普通人的誤解。
誤解的原因是沒明白人以群分物以類聚的道理。
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朋友圈,很多人只有在各自的朋友圈裡才會大談特談,因為有共同的話題。
就如這些專家,他們不會去談論普通人的事,也不會去關注科研意外的事。
可換做小秦這種年輕科研天才,還是成就超過他們很多人的天才,那就不一樣了,這就是他們的話題啊。
另外就是這些頂級專家手頭沒有任務和研究的時候,還是有很多空閒休息的。
魯部長:“哎,還有沒有其他可能?”
看到這些話,他也只能深深嘆氣。
秦老闆去搞什麼廚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