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本名李信,自幼聰明。
家境殷實的李家,卻有一個大大的遺憾。
李家幾代人中,沒出過高官。甚至,都未出過孝廉。
富裕之家和富貴之家的差異,關鍵在於“貴”字。
無高官,難為貴。
李家將全部希望,寄託在聰明好學的李巖身上。希望有朝一日,李巖能出人頭地,躋身顯貴,光宗耀祖,彌補家族遺憾。
李巖幼年時,的確不負所望。
勤學苦讀聖賢之書,是遠近聞名的神童、天才!
可是,一件事,改變了李巖!
中平年間,黃巾軍已走向末路,但黃巾餘黨,聲勢依然浩大。
李巖的老家河內郡,緊鄰南太行,是黃巾餘黨頻繁活躍之地。
黃巾軍,被朝廷視為賊寇。
李巖生長於富庶之家,受家庭影響,自然也視黃巾起義為禍國殃民之亂。
黃巾起義失敗,黃巾眾四散奔逃,官軍對黃巾餘黨,展開全面圍剿。
起初,每當看到官軍抓獲大批黃巾餘眾,就地梟首示眾,李巖也曾興奮歡呼。
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李巖漸漸發覺,黃巾餘眾並非都是罪無可赦之徒。
李巖親眼看見,官軍捕獲的黃巾餘黨中,有老邁長者,還有大批婦女,甚至,還有尚在襁褓中的嬰兒!
賊寇有罪,嬰兒何罪?!
不僅如此,李巖還發現,打著圍剿賊寇名義的官軍之行徑,竟比所謂賊寇更加惡劣!
隨著黃巾餘黨越來越少,殺賊立功的機會,也越來越少。大漢官軍為了邀功,竟將大批無辜的百姓,冠以黃巾餘黨之名,抓捕!斬殺!
而被捕殺的百姓中,就有李家曾經的僱工!
官軍的行徑,徹底顛覆了李巖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李巖陷入深深的思考,而最終想通了一個道理:這個世界上,官兵與賊寇,並無不同!賊,不可憐;兵,亦不可敬!唯一值得同情的,就是慘遭賊搶兵殺的窮苦百姓!
從那時起,李巖徹底變了。
他立誓,要拯救窮苦百姓,脫離苦海!
家長髮覺李巖的變化,苦口婆心規勸,但李巖信念不移。
李巖終於成為家族叛逆、敗類,被趕出家門,浪跡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