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晦呈交的,剛剛收到的兩封信函,分別是駐守潁川的王守仁、駐守南陽的高熲的奏報。
王守仁和高熲,都是極具戰略眼光的大才。
他們的奏報,不僅彙報了豫州、南陽方面的情況,還分析了當前形勢,並提出了各自的戰略建議。
王守仁和高熲奏報的共同之處是,兩人都認為,在目前形勢下,不宜展開太多頭緒,而應當抓住重中之重,調整戰略佈局,逐漸轉移戰略重心。
兩人不約而同指出,下一步的戰略重心,應該逐漸向南轉移。
他們的理由是,關中平原雖然富庶,長安雖然曾是帝國的首都,但是,時事異也。
兩人還做了詳細分析:華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岐山是周王朝肇基之地;關中平原,是秦王朝時期的天府之國。但隨著大漢帝國的建立,華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已經逐漸由西向東轉移。
光武中興後,大漢帝國的中心,更是有逐漸南移的趨勢。
豫州、揚州、荊州、徐州等地,水路交通便利,人口密集,正逐漸取代冀州、雍州等地,成為政治、經濟和文化更為活躍繁榮之地。
……
兩人奏報的不同之處在於,戰略重心轉移的具體方向。
王守仁認為,豫州是重中之重。
他的理由是,豫州北拱京師,南控吳楚;東連兗徐,西接荊襄。連通黃河、淮河、長江三條江河。土地肥沃,人口眾多。
奪取豫州汝南,接下來便可進兵揚州的廬江郡或九江郡,將勢力延伸到長江沿線。
除了戰略方面的考慮,王守仁還列舉了幾條進攻汝南的有利因素:
其一,劉備進攻九江,牽制了袁術偽漢軍隊主力,汝南方面相對空虛。
其二,袁術為了快速斂財,採納賈似道的建議,在治下推行糧鹽布匹專營。專營制度,雖是可行之法,卻因準備不足,操之過急,且嚴重損害世家利益,而招致治下望族門閥的不滿。許多曾經支援袁術偽漢朝廷的世家望族,怨聲載道,甚至已經變心。
其三,袁術擁立偽漢朝廷,是大漢叛逆,天下公敵。進攻汝南,不僅可以獲得地盤人口,更有利於提升主公劉芒的人望。
……
高熲則認為,當前的最佳選擇,是全面收復南陽郡。
攻取潁川、南陽後,為了避免交惡荊州,避免劉表和袁術走近,高熲建議,放任劉表搶佔南陽南部的蔡陽、襄鄉、章陵、隨縣等地。
高熲認為,從戰略方面看,收復南陽南部的重要性,的確不如其它戰略方向,如雍涼、豫州、冀州等。
但是,收復南陽南部,代價最小、成本最低,是實施其它戰略無法比擬的。
劉表的戰略意圖很明顯,重東南,輕北方。
雖佔據南陽南部,卻無繼續北進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