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鴿傳書。
從上雒,傳至弘農。再由快馬,飛傳至湖縣。
劉芒收到信報,立即下令,弘農鄧羌部出兵!
弘農部的目標——潼關!
……
潼關,畿內首險,四鎮咽喉,更有百二重關之稱。
當然,這些詞,多是形容唐朝以後,尤其是明清時期潼關之險要。
但潼關所處的,是天然險峻之地。
春秋戰國時期,這裡就有關隘,只是規模較小,關牆也未達到高不可攀的程度。
現在的潼關,是董卓所建。
董卓焚燬洛陽,退入關中,為防中原諸侯,下令擴建潼關。
此時,潼關才剛剛建成。其規模和堅固程度,自然無法和後世相比。
但是,天然的地理條件,使得潼關仍可稱為天下第一險關!
潼關之北,渭水、洛水在此匯聚,併入黃河。
潼關之南,是禁溝,也稱禁谷、禁坑。
名帶“禁”字,自是形容此地無法通行。
禁溝,是一道天然峽谷。谷勢壁立,谷中灌木叢藤,茂密如織。後人詩中“細路險與猿猴爭”,形容的就是禁溝之險。
禁溝南北走向,長達三十餘里,北連潼關,南接秦嶺。天造地設一般,填補了險關與秦嶺之間的空隙,造就潼關天險!
“百二重關”,難攻!
但是,世上沒有無法攻克的險關!
……
鄧羌、郭侃,早已做了充足的準備!
西涼軍雖握有險關,洛陽軍也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