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道:“劉裕進擊鬱林,士燮勉力強撐,已是砧板魚肉,無需多慮。”
劉琦還是擔心。“士氏執掌交州日久,民心附焉。吾入交州,恐遭牴觸。”
“公子所慮不無道理。然,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交州風雨飄搖,庶民不安,則士氏之位難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士氏威服交州,今其威不再,庶民之心散矣。”
孔明一番解讀,劉琦心裡有了底。孔明繼續道:“且士氏執掌交州以來,所重用者,均本族子弟。交州士族,多有不滿。公子奉天子之命,興王師南下,重用本地士族,以收其心,取士氏而代之,正其時也。”
越過士燮這道障礙,還有劉裕,他願意與他人分享交州嗎?
“劉裕自不願與人共享,卻是迫不得已。”
按諸葛亮的分析,劉裕首選戰略目標,自然是漢中。然而,劉芒奪取漢中之意彰顯,論實力和影響力,劉裕難與劉芒爭鋒。
劉芒若奪取漢中,隨時可能進軍益州。
嵩山會盟,士燮向洛陽朝廷和劉芒示好。劉裕擔心遭到劉芒和士燮夾擊,因此才急於南下交州,趁劉芒鏖戰雍涼之際,消滅士燮,擴張地盤的同時,消除隱患。
諸葛亮從戰略角度分析了劉裕的心理。
益州地處西南,偏安易,發展難。劉芒一統天下之心彰顯,早晚要發兵益州。益州雖易守難攻,但劉芒麾下,兵強將猛,僅憑益州之力,絕難抵擋。只有結交強援,才有保全益州之可能。
“孔明之意,我們應與劉裕結盟?”
“然也。周圍強豪林立,若想立足,必尋強援。與劉德輿結盟,共分交州,近可防荊北,遠可抗衡洛陽。”
劉琦緩緩點頭。“只恐劉德輿有獨吞交州之心,不肯與吾為盟。”
“公子放心,交州雖非益州之敵,然亦可一戰。嶺南多堅韌之士,鬱林統兵之將袁崇煥,智略雖疏,性卻頑強。劉德輿想全取交州,絕非易事。待鬱林膠著難解之時,公子出兵蒼梧,同時遣能言之士遊說劉德輿,其事可成。”
“某願往。”王粲毛遂自薦。
“善。”
劉琦從孔明之計,準備聯合劉裕,共謀進退。
……
劉芒關注劉裕一舉一動的同時,也在密切關注著袁紹的情況。
最新情報顯示,冀州袁紹,也有所動作。
不過,袁紹所針對的,並非是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