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劉表手諭,劉琦很為難。
父親劉表,病入膏肓,早已不能理事。這道手諭,必是蔡瑁等人假借劉表之名所發,用意顯而易見。
得力屬下曾國藩督郵武陵,不在身邊,劉琦召集其餘文武,商量對策。
羅藝道:“益州虎狼之師,我荊南兵馬,非其敵也。”
陶侃也道:“縱可與益州一戰,亦不可為也。此必蔡瑁等之計,荊南兵馬不足,興兵交州,則荊南空虛,荊北之兵,必會乘虛而入。”
劉琦擔心也正在於此,蹙眉搖頭,無計可施。
“嘿嘿……”魏延笑道:“蔡氏有計,我們正可將計就計!”
“如何將計就計?”
“興兵需要給養。公子可向江陵討要糧草,若那幫傢伙拒不撥給,我們便有理由拒絕出兵。”
劉琦問道:“若是他們肯劃撥糧草呢?”
“若是撥給糧草,嘿嘿……”魏延嘿嘿一笑,濃眉一挑。“糧草充足,還有何懼?拒不發兵,豈奈我何?荊北那幫傢伙若敢來犯,屬下領一支兵馬拒之,管叫其有來無回!”
魏延說得慷慨激昂,劉琦卻是苦笑搖頭。
這麼做,往輕了說,失之於義;往重了說,就是反叛!
商議良久,苦無對策,眾人散去,劉琦愁眉不展。
王粲在外公幹返回,得知訊息,來見劉琦。“公子苦無對策,何不詢問孔明?”
若非王粲提醒,劉琦幾乎將諸葛亮忘了!
劉琦苦追好久,終於說服諸葛亮歸心。
不過,劉琦並未委孔明以重任,只是將其留在身邊,以為幕僚。
劉琦這麼做,出於多方面考慮。
要在荊南站穩腳跟,最重要的,是贏得荊南世家支援。諸葛亮有荊北背景,過於重用,恐引起荊南世家異議。
而且,諸葛亮雖有臥龍之名,但年不及弱冠,資歷太淺,恐難服眾。尤其是羅藝、陶侃等人,有資歷,有背景,有功勞,追隨時間久,劉琦要考慮他們的感受。
諸葛亮理解劉琦的苦衷,並無怨言,也沒提任何要求,帶著僮兒耕讀於城外。劉琦偶爾諮詢些軍政事宜,諸葛亮的回答中規中矩,卻也無甚過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