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以“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寬慰自己,以掩耳盜鈴之心態,行睜眼盜墓之事實,以補充軍費之不足。
盜墓,缺德。
任何人行不義之事,都需要藉口。起碼能說服自己的藉口。
曹操畢竟是天下矚目的諸侯,當然需要藉口。
而侯君集李助,也需要一個藉口。因為,他們也在策劃一件驚天大事——脫離袁術!
潁北一戰,壽春朝廷配合不利。尤其是高俅、陳蘭,臨陣脫逃,將潁川東部、中部要地,拱手奉送給洛陽軍,使得潁北陷入南北夾攻的窘境。
侯君集不傻,李助更奸詐。
他們知道,指望壽春再派強援,沒有可能。
而硬撐下去,早晚要敗在劉芒手下。
二人和劉芒及其部下有血海深仇,不敢指望劉芒能放其生路。
為今之計,想要保命,唯有自保。
趁著手下還有五六萬兵馬,趁劉芒大軍尚未合圍之前,逃離潁北,另謀安身之處,方為上策。
侯君集和李助歸附袁術,本就屬迫不得已。而今要脫離袁術,也無需太多理由和藉口。
袁術和壽春朝廷,支援不利,就是最好的藉口。
你袁術不仁,就休怪我們不義!
李助的內心,對袁術最是不滿。將天下至寶——傳國玉璽奉上,只博得短短數月的寵信。而今,空有太尉之名,卻沒有兵權。李助脫離袁術之心,滋生已久。
經過反覆試探,李助終於確定,侯君集對袁術也心存不滿。
兩人一拍即合,準備逃離潁北,另謀出路!
“去哪?”侯君集雖有叛逆之心,卻沒有成熟的想法。
“南陽!”
“南陽?”
“對!就是南陽!”
南陽,雖在袁術的親信楊弘控制之下,但楊弘無勇乏謀,不足為慮。
南陽,人口眾多,經濟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