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芒召集大型戰略研討會議,特點就是效率極高。
和冀州袁紹不同。
袁紹召集會議,眾幕僚多是在揣摩分析袁紹的意圖,然後儘可能順著袁紹的思路,說出自己的想法。
通常是,田豐許攸開炮,逢紀等人駁斥,郭圖勾邊遛縫。最後,逢紀郭圖等人,替袁紹駁斥了田豐許攸的觀點,袁紹笑著拍板決斷。再然後,田豐氣得哆嗦著怒哼幾聲,許攸撇撇嘴嘆幾口氣。
而劉芒主持會議,涉及的戰略問題,早已和幕僚們私下溝通討論過。
會上,不會推翻和否定既定戰略,只有修正和完善補充。會議更務實,效率更高。
在穩固北西東,對袁術偽漢朝廷宣戰的原則下,會議很快做出決定:進一步加強北西東的防禦,聯絡曹操劉備孫策劉表,共同對付袁術。
具體是:
李鴻章,趕赴太原,暫統幷州軍政。
李鴻章曾在太原、雁門等地任職,熟悉幷州的情況。內交、外交經驗,極其豐富。
坐鎮晉陽,隨時處理對北部匈奴及冀州袁紹相關事務。
王猛,趕赴弘農,暫統弘農及河內軍政。
協調河東寇準、徐世績,弘農鄧羌,防範西涼軍。
潼關以西的西涼軍,實力強悍,而且是周邊最不確定的因素。
西涼軍,雖然和袁術不是同盟,但一直有聯絡。
而且,袁術治下的南陽郡,有武關要隘與西涼軍控制的京兆尹相通。
京兆尹,是長安所在,也是西涼軍的大本營之一。
劉芒與袁術作戰,或多或少會影響到關西地區。
派王猛西去弘農,就是加強對關西的防禦。
而要防止西涼軍參與其中,僅此還不夠。
吳用主動請令,西出潼關,設法說服李傕郭汜等西涼軍閥,不在西面生事。
吳用曾常駐長安,與西涼軍及馬騰等,都有交往,確是最合適的人選。
……
西北兩向,尚好應付。難點是,如何防止東面袁紹介入洛陽壽春之戰。
袁紹雖是洛陽朝廷敕封的鄴公,又身為大漢大將軍,按理說,自然應該站在洛陽朝廷一邊。
但亂世爭雄,人心難測。
並冀一戰後,可以說,袁紹是擁護洛陽朝廷的諸侯中,對劉芒最為恨之入骨的一個。
更何況,二袁都出自汝南袁氏。準確地說,兩人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