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戰役,各區域各部或牽制、或吸引、或騷擾、或虛張聲勢、或佯攻、或強攻,協同作戰。
以上黨徐晃部強攻冀州涉國,將給袁紹造成一種假象。上黨一部,只是為了吸引牽制冀州駐鄴城的後備集團,,不會成為攻擊冀州河內集團的進攻發起點。
而徐達的設計,上黨部不僅要從滏口陘穿插而出,強攻涉國;還要穿插白陘,進攻河內東部。
狹路用兵,已違背常理,袁紹絕不會想到,上黨部還要從兩條狹路,同時出兵。
違背常理,才能出奇制勝。
與冀州一戰,是以弱攻強之戰,奇襲、速勝,是最佳選擇。
但是,這一計劃,也意味上黨郭侃部,將承受巨大的壓力,並可能遭受重大損失。
將郭侃徐晃招至河內野王,劉芒徐達親自趕去,當面向他們二人佈置任務。強調了此戰的意義,以及上黨部任務的艱鉅。
郭侃、徐晃,都是有才能的將領,詳細布置了任務,劉芒只強調一點:“上黨部,任務艱鉅。但是,為了全域性利益,難免區域性有所損失。”
郭侃、徐晃叉手行禮,表態也異常簡單:“主公放心!”
而徐晃一部,承擔著整個戰役最關鍵的任務,突入冀州,吸引鄴城敵軍。
如果徐晃部堅持不住,冀州鄴城後備集團,將隨時進入河內,影響河內戰局,並影響整個戰役的成敗。
送至門外,劉芒禁不住叮囑一句:“公明,保重。”
徐晃沒有廢話,微微點頭一笑,縱馬而去……
信鴿、斥候飛馳,將劉芒親筆簽署的軍令,傳達各地各部。
各路大軍,陸續出發,進駐指定區域……
……
敵軍,也進入臨戰狀態。
冀州軍中,最興奮的,莫過於駐守河內的袁譚。
初次監軍統兵,便遭慘敗,且險些成為俘虜。
多虧徐達留情,更多虧郭圖鞠義幫忙遮掩,遞上一封戰報,將袁譚的慘敗,說成與徐達部激戰未分勝負。
袁紹對這個長子的表現很滿意。進攻幽州,調回鞠義,河內軍團的兵權,便放心地交給袁譚。
兩軍隔沁水對峙,偶爾有些小的摩擦,有時吃點小虧,有時佔點小便宜,倒也算不分勝負。
相持時間久了,上次交戰的恐懼,漸漸淡忘。但是,慘敗一事,卻永遠忘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