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突襲青州,困住關羽徐庶的同時,幽州涿縣,激戰亦起!
得知冀州軍來襲,公孫瓚立即召集眾將商議迎敵之策。
韋孝寬建議道:“冀州軍勢大,不可力敵。宜以廣陽郡安次、薊縣、軍都,及上谷沮陽為防線固守。”
界橋一敗,公孫瓚元氣大傷。尤其是引以為傲的白馬義從損失殆盡,讓公孫瓚心疼欲碎。
現在雖奪取了幽州,整編了劉虞的隊伍,重新組建的輕騎兵,規模雖超過以前的白馬義從,但戰鬥力遠遠不如。
公孫瓚征戰多年,除上次誘使劉虞來攻外,多是主動出擊。而主動出擊的資本,就是白馬義從的衝擊力。
現在,新組建的輕騎兵尚未操訓成型,公孫瓚自忖不是冀州軍對手。心中雖不甘憑城固守,卻也無奈。
韋孝寬繼續道:“薊縣等四城連成一線,彼雖可繞路奔襲漁陽、右北平一帶。但征途遙遠,且漁陽、右北平一帶,作物晚熟,冀州軍糧草補給難以為繼,我軍只需時時襲擾敵之糧道,敵難以在幽州腹地久駐。”
這些意見,公孫瓚都表示贊同。他擔心的,是冀州軍對薊縣等城發起強攻。“若敵強攻四城,為之奈何?”
韋孝寬答曰:“將軍無需多慮。薊縣四城,城高牆厚,彼強攻亦難克。而冀州軍,深入我幽州,需從冀州南部調運補給。糧道長達數百里。我軍輕騎,時時出擊,騷擾其糧道即可。”
公孫瓚從弟公孫範憂道:“若袁紹不發起強攻,而佔據涿郡駐地,與吾對峙,該當如何?”
田楷道:“應即刻派人聯絡劉玄德,使其從青州出兵,進攻冀州之南,可解吾之憂矣!”
韋孝寬搖搖頭,道:“彼不戰。固守涿郡,確是敵上上之策,亦吾所憂矣。劉玄德雖與吾交好,卻未必能牽制袁紹。劉玄德主力遠在徐州。遠水難解近渴。且袁紹敢於興冀州大半之師,必對劉玄德有所防備。袁紹與曹操素來盟好,必已令曹操進攻劉玄德,以免南向之憂。”
公孫瓚眉頭緊鎖。“若不得援兵,兩軍僵持於幽州。受損者依然是吾一方。”
韋孝寬謹慎地道:“將軍,援軍並非沒有。冀州盡遣主力北征,其南部空虛,將軍可休書一封,懇請劉絳天出兵,則袁紹南北不能相顧,幽州危局可解矣……”
“不要說了!”公孫瓚雙眉猛地一挑。
當年,正是劉芒,送給公孫瓚最恥辱的一敗。
公孫瓚之恨劉芒,絲毫不亞於恨袁紹。
況且。劉芒執掌朝廷大權後,對公孫瓚頗多冷遇。
公孫瓚清楚劉芒和劉虞的關係,公孫瓚判斷,劉芒一定會因劉虞之死,而將自己列為死敵。
他低三下四去求劉芒出兵,無疑是自取其辱,絕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