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右北平郡。
冀州一戰,連戰連捷的大好形勢下,界橋一戰慘敗,公孫瓚痛不欲生。
幸得劉備出兵相助,公孫瓚才逃得性命。
回到右北平,公孫瓚終於養好心傷,決意重整兵馬,再戰袁紹。
招兵買馬,收得原籍魯國鄒縣韋氏族人韋孝寬,又有猛將雄闊海來投,公孫瓚勢力大增。
右北平地狹人稀,除了駐屯軍戶,幾乎沒有人煙,非長久立足之地。
在韋孝寬的建議下,公孫瓚突然出兵,搶佔了漁陽郡。
漁陽,是幽州人口大郡。
北有長城為屏障,少有異族來擾。東南瀕海,水產豐富。南面接壤冀州渤海郡,交通便利。
中原戰亂,難民紛紛湧來漁陽定居,公孫瓚佔得此地,迅速恢復元氣。
幽州牧劉虞,身兼當朝太傅,領尚書檯,為朝廷首屈一指的重臣。
其有寬厚之名,無論對諸侯還是對異族,均以懷柔溫和政策為主。
而公孫瓚戍邊,對北方各族極為強硬。凡有爭端,必以武力解決。
劉虞和公孫瓚對待異族的態度,截然不同,兩人矛盾,由來已久。
公孫瓚強取漁陽,劉虞心中不滿,但為了息事寧人,只能隱忍。
公孫瓚本就喜刀兵,疏政務。奪取漁陽後,更是變本加厲,只求迅速壯大實力,再與袁紹決戰。
增加賦稅,強徵入伍,治下百姓,怨聲載道。
更有中原遷來的世家大族,不勝其苦,暗中向劉虞求助。
劉虞身為當朝重臣,又肩負牧州之責,多次派人告誡規勸,公孫瓚置若罔聞,置之不理。
更有甚者。最近一段時間,劉虞為安撫周邊異族,賞賜了大批物質,屢屢被公孫瓚截獲。以充軍資。
劉虞終於按捺不住,決意出兵教訓公孫瓚。
……
劉虞有寬仁長者之名,和幽州世家關係最是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