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虞、朱儁亡故,朝中空出高位。
圍繞此事,難免又是一番明爭暗鬥。
命王猛留駐洛陽,與范仲淹李巖徐達等主持司隸河內軍政事務,劉芒帶一眾幕僚,晝夜兼程,趕回安邑。
路上,基本商定了對應的策略。
以劉芒目前的實力,爭取驃騎將軍之位,並不明智。但憑藉收復東都洛陽之功,爭取以衛將軍身份兼領司隸校尉,不會有太大障礙。
太傅和驃騎將軍之位,非必須設定。重要的是,推舉何人領尚書事。
尚書檯,是朝廷的權力核心。
諸侯當中,只有二袁二劉資歷深,實力強,而他們各自的派系,一定會竭力爭取此位。
而這幾個人,無一和劉芒交好,決不能讓朝政大權落入他們手中。
劉伯溫油滑老謀,以劉虞領尚書事,不能到朝廷上任,引起諸多不便為理由,建議勸小皇帝劉協下旨,不論何人領尚書事,必須到陪都安邑赴任。
二袁二劉絕不敢來安邑赴任,如此,可以避免大權落入異己派手中。
這道障礙,能防止二袁二劉把持朝政,也容易引起他們的反彈。
冀州袁本初和荊州劉景升,礙於名聲,尚不敢明目張膽行悖逆之舉。但那袁術和劉焉,早就有自立之心,此舉會不會成為他們的藉口?
劉伯溫道:“劉焉袁術有異心已久,有藉口,他們要做;沒有藉口,他們製造藉口,也要做。何須多慮?”
“就這麼定了!”劉芒主意已定。
領尚書事的人選,無非是三公中太尉楊彪、司徒士孫瑞和司空趙溫其一。
三人都屬於朝中中間勢力,政治經驗老道,對各大諸侯,沒有特別的傾向性。
但支援其中一人,勢必會疏遠另外兩人。
杜如晦建議道:“尚書檯掌握軍政大權。單獨一人統領,本就不甚合理。可以建議陛下,以三公同掌尚書檯。”
這個主意好!
如此,可以同時拉近與三人之間的關係。在朝廷中,爭取更廣泛的同盟。
劉芒的建議,得到大多數朝臣的支援,楊彪士孫瑞趙溫,以三公身份同領尚書事。太尉楊彪為首輔。
而劉芒,順利以衛將軍身份兼領司隸校尉,儀比三司,於洛陽設司隸校尉府,以王猛為司隸校尉府長史,統領從事。
……
朝中重臣變更,各大諸侯對此事的反應,有些出乎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