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袁氏,東漢著名世家。四代人中,共有五人官至三公之高位,因此被稱為四世三公之袁氏。
可是,還有一個世家,輝煌甚至超過汝南袁氏,那就是弘農楊氏。
弘農楊氏,不論起源還是延續,都遠超汝南袁氏。
楊氏也有四世三公美稱,而實際上,楊氏官至極品的輩分,遠不止四代人。
現在,弘農楊氏的家主楊彪,當朝司空,錄尚書事。是皇帝身邊的近臣。
楊彪不滿董卓的飛揚跋扈,明裡暗裡,不配合董卓。董卓雖惱怒,但礙於弘農楊氏的名頭太大,也只能隱忍不發。
楊氏的老家在弘農郡華陰縣,也因此被成為華陰楊氏。
華陰地處太華山(華山)腳下,潼關就在其境內。
楊彪在長安雖不掌兵權,但在華陰潼關一帶的勢力極大。
董卓雖派猛將和重兵把守潼關,但只要得到弘農楊氏的幫助,小皇帝劉協不難逃出潼關!
只是,袁術和楊彪的關係並不好,楊彪未必肯與袁術合作。
對此,袁術心知肚明。但是,袁術畢竟是出身名門,久歷官場,已經有了計較。
……
至於文天祥和西園軍諸校尉,在袁術眼中,不過是愚忠於小皇帝的死腦筋。資歷淺、官職低、乏權謀。袁術自信很容易就能擺平他們,讓他們抱定死忠之心,“救”小皇帝劉協於水火。
得到楊彪及文天祥、西園軍的幫助,仔細謀劃,心願必可達成!
袁術想到得意處,喜不自禁。
李助沒想袁術那麼樂觀,提醒道:“主公,還有一人,需早作安排,以免其攪亂主公之局。”
李助一開口,袁術已知其所謂何人。笑道:“放心。伯符那邊,某早有打算。”
李助連忙起身行禮:“主公深謀遠慮,大事必成,大志必達!”
袁術開心地還禮。送走李助。
是啊,李助的提醒有道理。
孫策孫伯符,勇猛過人,且有謀略。可惜始終不肯歸心於自己。留他在南陽,不僅幫不上忙。反而可能為了表現他自己,真的去把小皇帝劉協搶回來!
不能讓孫策攪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