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硝煙散盡。但是,冀州軍將士心中,仍籠罩著揮不去的陰霾。
張郃中計,孤軍深入,身陷險境,幸得高覽及時救援,才免遭全軍覆沒之災。
進攻陽曲,再次失利,冀州軍心已散。
而井陘糧道出現太原伏兵,雖然損失的糧草不多,但逢紀已感到極大的危險。主公袁紹不同意在井陘大營構築永久工事,糧草只能從井陘縣城轉運。
寒冬轉眼就到,如果太原軍時不時騷擾糧道,一旦大雪封住糧道,糧草一斷,駐守井陘的一萬大軍將不戰自亂。
逢紀無奈,只得寫信給主公袁紹,委婉地建議撤軍。
兩次進攻井陘不利,袁紹快要氣瘋了!
但是,袁紹就是袁紹。他內心裡,早把和此事有關的人都罵了一百遍,但他嘴裡沒說一句髒話!
他恨劉芒無恥,不顧天下大義,奪了太原。
他恨逢紀張郃無用,兩次兵敗井陘。
他恨田豐烏鴉嘴,在大軍即將出徵時,說了影響軍心的不吉利的話。
他也恨許攸。雖然許攸一直沒說什麼,但袁紹從許攸臉上的表情看到了他的內心,看到他心裡的幸災樂禍!
能控制住情緒,不罵人,說明袁紹有理智。他也清楚,再堅持下去,只能損失更大。
但是,井陘之敗,實在難以接受。袁紹需要一個臺階,合適的撤兵臺階。
恰在此時,幽州劉虞、東郡曹操的信到了。
劉虞,以尊長身份,客客氣氣地奉勸袁紹,以國事天下事為重,以渤海黃金餘黨之亂為重,奉勸袁紹罷兵井陘,立刻剿滅渤海黃亂。
曹操的信,則更直白。
袁紹和曹操,都是官宦世家出身,兩人自幼相熟,是“撒尿和泥、放屁崩坑”,一起玩到大的哥們,互相間說話,隨便得很。
曹操在信中說,現在的敵人是董卓和黃巾餘黨。劉芒也算是一鎮諸侯,是應該爭取的同盟。
袁紹和劉芒之間的矛盾,是諸侯內部矛盾,是討董聯盟內部的矛盾。對待內部矛盾,能吵吵就不要動手。
而對待董卓和黃巾餘黨,是敵我矛盾,能動手,就不要吵吵。
曹操還以哥們身份規勸袁紹,幷州不是你家,你去哪嘚瑟啥?渤海是你家,黃巾餘黨和公孫瓚劉備等已經在渤海等半天了,三缺一啊!加上你袁紹,正好一桌麻將!救局如救火,快去吧!
聽人勸吃飽飯,於是,袁紹命逢紀張郃撤兵,暫時放下幷州,趕赴渤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