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暘見對方最起碼也四十歲,便寬慰道:“都是自己人,馮知軍不必客氣。……馮知軍可否向我大致介紹一下鎮戎軍,比如駐軍情況。”
“遵命。”馮文俊拱手領命,正色道:“我鎮戎軍所駐軍隊,有禁軍侍衛馬司蕃落軍團十二營,一營四百騎,共四千八千騎;又有侍衛步司轄下保捷軍團二營,清邊弩手軍團一營,定功軍團一營,共四營兩千步軍。”
“這麼點?”趙暘皺眉問道:“廂兵、鄉兵、以及蕃兵數量呢?”
馮文俊忙答道:“廂兵有兩千餘,鄉兵登記在冊的有兩萬餘,不過平日皆散居於軍州內各處,戰時才可徵召;至於蕃兵,登記在冊的亦有兩萬,雖聽命于軍州,但大多也都散居於其諸部落內,僅有小部分長期任職,約兩千餘人,供軍州驅使。”
趙暘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忽然問郭逵道:“蕃落軍團,到底算漢還是算蕃?”
郭逵自然明白趙暘在擔憂什麼,低聲道:“蕃落軍團多為內附我大宋的吐蕃人及其他蕃屬,這些人願意接受編戶齊民,故朝廷放心將其招入侍衛親軍,晉為禁軍,若無意外大抵是可信的。相反,不願接受編戶齊民的,僅與我大宋保持羈縻關係,這些蕃兵需要防範。……這類蕃兵,陝西四路大抵有十萬。算上其部落內的男女老幼,下官猜測,可能至少有二三十萬之眾。”
“僅陝西境內?”
“是的。”
“那境外呢?”
郭逵苦笑道:“那下官就不知了,怕是翻倍都不止。”
從旁馮文俊聽著趙暘與郭逵的對話,也不知該不該聽,心中不禁有些忐忑,試探問道:“恕下官冒昧,趙副使提及蕃落軍團……”
趙暘也不隱瞞,語氣輕鬆道:“也沒什麼,不過是朝廷要對陝西境內蕃民行編戶齊民之策,我擔心蕃民不滿,便問問蕃落軍團的成分……”
馮文俊嚇了一跳,看看左右低聲道:“此等大事,不合適在外提及吧?”
“沒事。”趙暘瞥了一眼馮文俊身旁那些同樣露出驚容的官員,渾不在意地說道:“西夏正忙著應付遼國的討伐,自顧不暇,應該沒空替宋夏邊境的蕃民撐腰,因此我等要趁這段時間,徹底解除蕃民隱患……具體的,主使高若訥、高相公自會分派任務,我只管軍事。……馮知軍也要有所防範啊。”
馮文俊拱手道:“上使放心,下官立即派人去盯著那些蕃部落。”
趙暘點點頭,但又不忘叮囑道:“只許盯梢,不許畫蛇添足。先等高相公派人去安撫拉攏,若其從之,皆大歡喜;若其不從,再言軍事。”
“遵命!”馮文俊暗暗稱奇,驚訝於趙暘有條不紊的做法。
隨後在馮文俊等人的帶領下,趙暘一行也參觀了高平寨西側的榷場,果然是人山人海,極為熱鬧。
期間,有一名官吏匆匆奔到馮文俊身旁,附耳低語了幾句。
馮文俊點點頭,低聲對趙暘道:“上使攜五百禁軍來此,似是驚動了西夏派駐於此榷場的監督官員,方才有人來報,稱那幾個傢伙四處探問上使,及上使隨行五百禁軍的隸屬,要不要……”
“不必理會。”
趙暘搖搖頭道:“西夏得知是遲早的事,我也從未奢求能徹底瞞著西夏實行編戶齊民,反正有遼國牽制著,西夏也自顧不暇。”
次日,趙暘在馮文俊的帶領下視察了鎮戎軍各駐軍營寨,繼而又繼續向北,前往懷德軍視察駐軍情況,緊接著又去了西安州、會州,最後又繞回德順軍,在順路視察了一番後,又回到了渭州。
這一圈視察下來,再加上範純仁、文同還要記錄當地地形地貌,以至於足足花了半個月。
另一邊,高若訥也未閒著,在這半月內接連會見環慶路經略使、知慶州杜杞,秦鳳路經略使、知鳳翔府曹穎叔,鄜延路經略使、判延州李昭亮,另外還見了知河中府程戡、知秦州梁適、知涇州王正倫、知邠州劉幾等陝西官員,共同商討編戶齊民之事。
五月中旬的末尾幾日,有關於宋國欲在陝西四路取締羈縻的流言,在涇原路官員的默許甚至推波助瀾下,迅速傳遍涇原路大大小小的諸蕃部落。